7月5日,今天是在上海深度学习培训的第四天,我们依然笃学好古,孜孜不倦。
首先,各个分会场进行了TED演讲分享!
年轻的周莉莎老师在演讲,她从一个年轻教师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的观察发现。尊重信任每一个具有差异的孩子,这样才可以激发孩子高质量的思维。确实,老师对学生的爱抚和温柔的呵护,可以温暖孩子们的内心,让其因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不要随意的否定孩子们的独特的课堂发现和异于大多数人的观点,保护好其求知的欲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不同的声音。
浙江的崔广军老师告诉我们,面对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让不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我们要把我们学到的学共体的知识进行传递,让很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所有人都是平等,只要学生想学,我们在知识面前跟学生也是平等的,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我们在健全自我,超越自我,让我们达到一个完善的自我,育合格之公民!
赤峰张老师做了题为《学共体如何应用、落地——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演讲,他认为要设计一节课,有两个依据:一是课标,二是学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实地考察红山遗址群和赤峰博物馆,让学生在“做中学”,极大得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赤峰陈老师认为佐藤学教授改变了一种教育的视角,即学共体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场心灵的革命,他颠覆了传统教学,让我们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课堂观、师生观。如学共体的合作学习是怎样的呢?小组合作不再是原有的竞争形式,而是一种民主、和谐、互助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其次,各分会场的专家进行了深度学习与学科创新课型的主题讲座。
上海雍老师做了题为《深度学习》的报告,他认为要打造本土化教育,因为越是走向国际化,越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否则根基不稳,如何谈何融合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走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创新能力提出更多要求。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育、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值得深思。纵贯历史,中国教育体系完备,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强,但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教育落后?教肓要面向未来,未来对人的独立价值和个性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的时代宿命是,让我们的时代更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怎样的?首先要遵守教育规律;有生活的教育,让老师和学生都在教育的现场;宽松的环境;教师要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人等。
学校应是一个怎么的场所?应该让学校成为一个让学生有成就感的场所。一个人因为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持久发展的动力。丰富的生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持久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个扎根的平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五自”精神,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自主指学生自主、独立的个性;自由是允许孩子们自我探索,允许他们走一点弯路,让他们认识自我,选择未来的道路,过有价值的人生;自然指孩子的生长打通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教育即生活;自信和自省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再次,郑艳红老师的学生走进课堂,从学生的视角跟大家分享学共体课堂的收获。
缺乏必要的储备,深度学习是很难开展的;深度学习从何入手,是需要很多考量的;四人探讨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权力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可以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有更好的记忆和更深的理解;理科套路是主观的,不是思维方式,未来的课堂要以探索学生思维为主,要从套路走向思路;文科课堂要从思路走向“套路”,未来的课堂应该鼓励学生以思维主导课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更多的资源,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被压力驱使的学习是被动学习,很难达到深度学习;学共体不是脱离课本和高考,而是为了更好的探讨课堂形式,共享、分享对于课题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学共体也是班级文化的延伸。听完几个孩子的分享,感觉郑老师班的孩子真的太棒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超越了其他地方的同龄人,真的体现了思维的提升!他们从不同但有序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学共体的理解,并且列举了自身转变、同学类比、生活现象、大学面试、课题研究、发展创新、经典理论等多个方面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归纳思维、发散思维、思辨思维……都好厉害!这就是学共体成果的真实呈现!
最后,在交流分享阶段,大家提出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主持人程春雨老师带领大家集思广益,解疑答惑。
如何呈现学习的痕迹?1.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 2.学习札记:听课笔记
如何处理学生记住了那些个性理解却记不住考点问题?1.考评制度与课堂改革的冲突,需要考评制 度的改变 2.思维训练不可或缺,训练考点和训练思维是不矛盾的,思维的训练离不开课标、教学要求、考纲的限制 3.发散性思维也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要引导学生把偏离文本的理解拉回到文本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