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刘祥老师《拒绝缺乏思考的与创造的勤劳》这一章节,觉得特别有警醒意义。
说到勤劳,确实我们中华民族每次都会贴上“勤劳勇敢“的标签。刘祥老师说他不是要探索“勇敢”这个品质,只是想聊一下“勤劳”。
他认为,任何一种勤劳都必须建立在目标正确、方法适宜的前提下,一旦脱离了这两方面的约束,则勤劳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就像说他经常遇到一些特别勤劳、成绩平平的学生,恨不得将任何一点休息时间都用到一道一道题的解答上。还有特别勤劳却业绩平平的机关工作人员,他们终日忙碌不已,听了无休五次的材料和会议,将岁月的每个角落都充填充岩石。
在这两类人身上,“天道酬勤“似乎是个永久的永远的谬论,因为他们的勤劳就是勤劳的劳累,身体却听任思想,无所事事。
所以我想从这两类人中说,勤劳或者勤奋并不构成一种真正的美德,勤劳如果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不能和创造性探索相结合,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时间消耗和体能消耗。
事实上,正如那些勤于做题却懈怠于思考、感悟、总结归纳学生要绝大多数勤奋的学生却泯然众人的教师,都是因为缺乏思考和创造。
一、理性认识“勤劳”和“懒惰”。
在农村,勤劳致富是个很诱人的口号。但无论事实却是,无论怎么勤劳,在一亩地上种粮食的收入也赶不上种植经济作物的。倘若放弃了这块地,转而经商或者从事养殖等其他工作,收入或许更高。由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勤劳”不是指一根筋的做事,勤劳要收获最大收益,要选对目标,再用对方法,在才付之以全全身心的劳作。
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他们工作时间的劳碌程度绝对超过新产品的开发。然后一个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于机械的操作,那么几十年的每一天都只是前一天的复制品。新产品开发则是永远处于创造性的劳作之中,或许遭遇失败,但所有失败又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呢?
真正的“勤劳”绝不能是以时间的消耗、体能的消耗为标准。在任何一种试图用无端消耗大量时间来实现奋斗目标,勤劳都无法创造真正的传奇。人之为人,最突出的特征不在于拥有四肢,而在于拥有思想。
有思想的人,其真正的勤劳只能是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实践。做学生的,就是要勤于归纳总结,要从领域并从中领悟新的知识,养成新的能力?如果是官员,就应该勤于调查分析,发现人民的真切需要。
如果是一名教师,渴望在教育教学里有所建树,就应该勤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勤于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唯有这样勤劳才能推开你的教育理想之花。
不读书不写文章日子再忙也缺乏应有的成长价值,因为不读书不写作就不用费脑细胞思考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进而也不会主动追求新事物,践行新主张,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而大脑长时间不更新就会滋生病毒,运行速度越来越慢,最终被人格式化。
二、每天做一个不同与众不同的注释。有滋有味的教师生,。绝对不能简单的重复。
就拿备课来说,同一个教学内容,内容如果不同年度不同班级始终用同一份教案去交,并不影响相关知识和技能。
当其同大量的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学生考试成绩也许还突还很突出,只是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而言,便永远在原地踏步。
如果每一个年度每个班级该教学内容都想着有新变化,想着扣定特定的学情、特定的目标、特定的课程,开展创造性的活动,那么今天备课便与昨天不同,明天的备课有今天不同,每天都有一些新思考、新变化,每课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注释。
上课更是如此,每一个课堂其实都能够收获无法逾越的精彩。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论学情如何,只依照预设的教学流程,从口开端走到结局。教师、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勤劳,就应该顺应各种变化,做一名面对新事物的研究者和改革者。
三、做一个勤于思考和创造的人。
刘祥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一天清晨醒来时,都可以准确知晓今天、明天、后天、下个月的任何一天,下一年的任何一天会在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生命如何才能不平庸?答案或许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远离只有体能和时间消耗,没有新思考新发现新创造的虚假勤劳。
当一名教师忙碌到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探索教学新理论和新方法是假勤劳,只能带来专业发展的停滞懈怠,甚至毁灭。该完成的工作当然要完成,问题的关键是,很多看起来很重要的工作,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比如每的一天一节课布置多很多课外作业,每天用几个小时批改作业,每天都花时间在和未能完成的作业学生苦口婆心的交谈。善于反思教师绝不乐意做此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善于反思的教师知道,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任务,教师的价值不过是在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习者由未知的彼岸走向已知的此岸。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不能人为的剥夺学生的思考权、探索权和成长权。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只有经常透过这些视角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才能走出繁杂事物中的虚假勤劳,走向思考与创造的理性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