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或许是到了一定年龄,身边的朋友纷纷读起书来了,真是个好现象!闲聊的时候,也会聊起自己最近看过的书,可是总是有一些朋友吐槽:看过的书,没过几天就忘了,过一段时间再看到这本书,想了好久才想起之前好像看过呀!
那怎么才能更高效的看书呢?公众订阅号中经常有这样的文章《这样做一年读100本书》《教你20分钟读完一本书》,也反映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普遍关注。
那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读懂一本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老师,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给大家介绍,如何选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输出)讲书,让读书这件事形成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一.好的阅读习惯
1. 读书时要连贯地读
在阅读时,偶尔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继续往下看,保持阅读的节奏感,现在不能理解的东西,以后也许能理解,不要强求。
2. 阅读时要专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一直是稀缺资源,有太多的东西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所以要想高效阅读,首先要做的准备动作就是,关掉手机,打造一个不受打扰的阅读环境。
3.带着目的的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当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带着问题阅读是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你会不停的搜寻有用的信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有时没有目的的阅读会更令人享受,因为你没有功利心的沉浸在阅读中,这是一种更纯粹的探寻,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建立底层思维,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速成都是不可能的,想要快速的读书,必须把基础打好。樊登老师认为,要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你的理解力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这个理解力池子大致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管理学、逻辑学,哲学、人生经验。
要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书中内容,这些知识就像我们登山时的登山杖一样,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可以省一些力气,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对于这些基本素养,我们不需要像学者一样钻研得很深,只要对一些主要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起到借力打力的作用。
这七个因素中前六大因素都可以通过专题阅读来获得,而最后一项人生阅历的扩展,则需要自己主动扩展生活的边界。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就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才会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最终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结合。
二.怎样阅读
阅读时尽量少划重点,因为划线之后,大脑会默认你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大脑就会自动放松下来,而实际上这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
读书的时候就全然地投入去看书,读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大概一周以后,就变回忆边画思维导图,这样给大脑的挑战更大,也更容易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
阅读时,还要多阅读一些自己舒适圈意外的东西,阅读这些东西会相对困难一些,也正是这些困难,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圈内阅读,其实是在低层次的重复,是一种劣质的勤奋。
读完以后,要进行输出,可以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去讲一本书,当你能把一本书逻辑清晰地讲解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了。这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正如樊登老师所说:人人都能成为讲书人。
讲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分享知识会使更多人收益,更好地发挥知识的效用。
《读懂一本书》为我们讲述的这些读书和讲书的方法,需要经过刻意练习才取得满意的效果,通过输出(讲书)倒逼输入(读书)是一种切实可行又高效的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方法。刻意练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这本书,不仅纠正了我才阅读上的误区,还让我了解到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而人人都是讲书人的愿景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毕竟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