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啊。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提到的是三个重点:
第一个“六尺之孤”,古代的计算方式,认为一个孩子,两岁半长高一尺,一尺大约是二十三公分,所以六尺代表十五岁了,等于是一百三十八公分,大概是这样的比例。所以一个孩子十五岁,他恐怕是孤儿了,像我们都知道《赵氏孤儿》,这样的喜剧,哎,怎么办呢,托付给谁,你可以接受这样的委托,这是第一件事。就是一个人,你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拖他照顾,孩子长大之后,再把他应得的还给他。
第二个,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担任重要的臣子,
第三个,他遇到重大关节,不会放弃操守。
这种人可以称为君子吗?当然不用问也知道,当然可以了,我们曾经提过,孔子说的话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是学《论语》,本来就要学孔子的话,孔子学生的话,我们要多加思考,不见得讲的完全对,有时候会有语病。我们将来讲到《子张.第十九》,你就会发现有不少语病,因为孔子的学生,并不代表孔子啊,我们也不用盲目崇拜。但是曾参这句话说得是不错的,你粘起来就觉得是,哎呀,很有气魄,难怪曾参后来也被当作很重要的学者。
在《孟子》书中经常提到曾参,提到曾参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曾参的确是在国家里面是重要的一位,算是帝王的老师,这样的位置。
这是他的第一句话,讲到君子,就是你要怎么样做君子呢?需要三个条件。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他讲的话不见得完全清楚呢,因为三个条件看起来,说实在都差不多嘛,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两个有关联的,一般人,六尺之孤干嘛托给你呢,一定是国君家里面有事了,他的孩子托付给你,你将来可以让他再回到这个位置上,这不容易啊!
然后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遇到重大的关节,我不会放弃我的志向,这个跟前面都可以连起来,所以这样的君子,好像只适合做一个忠臣。这是外面要特别强调的。所谓我们为什么说,他有时候讲到君子,稍微范围窄了一点,是在这里。
孔子讲君子不一样,除了各种说法之外,他还喜欢强调君子有哪些德行。譬如他提到子产,有四方面达到君子的要求: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四条,对自己,对国君,对百姓,这样讲君子的话,比较完整。
还记得曾参说的话吗,五日三省吾身,都是讲人与我的关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局限在我跟别人关系,也难怪他讲孔子的一贯之道,讲成两个字“忠恕”,忠是什么,尽己之谓忠,恕呢,推己及人,人我之间。
而孔子讲一贯之道的时候,绝对不只是讲人我之间,还包括什么呢,他的一贯之道是可以为道而牺牲的,生死之间,天人之际,都可以连起来。
那么下一章就跟曾参的体验有关了,显然更加重要,原文是这样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们以前提过,曾参回到老师的问题,对老师的一贯之道理解为忠恕,当时我们特别强调,那答案并不正确,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在这里。
曾子晚年的时候他理解了,这段话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了之后,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答案出来了,什么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当然是仁了。你读书所学何事,当然是希望能够懂得立志,知道说什么是高尚的目标跟理想啊,所以你要有什么,恢弘的气度,刚毅的性格,气度要恢弘,心胸要开阔,但是性格要刚毅,否则你撑不下去。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四个字,到今天还在用,叫“任重道远”,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任重”是因为行仁这个责任很重,“道远”是因为到死为止,所以你把行仁跟这个联系在一起,就知道说,这才是一贯之道。
所以我们对于曾参还是表示高度的尊敬,他年轻的时候呢,也许不太了解,因为他比孔子小了四十六岁,所以他当时回答老师说他知道,几岁呢,顶多二十来岁,而他的资质不是很好,所以他就讲忠恕。
但是他一直在教书,一直在研究,这两段话显然是他晚年说的,是他学生所记的,那是大概他已经四五十岁了,人生的阅历比较丰富,书也念得多,也才真的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了,所以他这边才会特别提到仁。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少主动提到说我要行仁,我要怎么样怎么样的,很少,为什么?大部分都在问什么是仁,或是某某人合乎仁的标准吗,某某人做的怎么样呢?都还在问这个问题,还很少见到,他的学生主动说,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很少。
所以这个显然可以了解,是曾参晚年的心得,他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跟体验,到晚年的时候提升了,到不同的层次,我个人认为到晚年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
人是会成长的,像曾参这样的学生,在《孟子》里面也对他非常推崇,认为曾参这个人对整个鲁国来说的话,也是国家的象征,就好像一个国家你想到说,哎,当时的鲁国有谁呢, 想到曾参。因为怎么本身的,学问也好,德行也好,是累积深厚,慢慢建构的,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是他传的《孝经》。他传的《大学》,能够把这两部经典传到后代,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从这两段话也知道,曾参的体会有个地方值得我们参考,从他个人学习跟成长的经验,更可给我们许多启发。知道说,念书求学不要在乎谁比较聪明,IQ比较高,而要在乎谁比较用功,谁比较坚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