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输出就能倒逼输入,高质量的输出才能倒逼输入。事实上,不少人是用低质量的输入替代了真正的努力。
一个人到了30岁,就不能只是一个学习者,还必须是一个很好的输出者,输出自己的工作成果,输出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
高水平选手会对标专业选手的标准去努力,遇到问题复盘时也会比照专业选手思考自己在每个动作上的差距,并面向高标准去逐项提升,缩短差距,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一开始是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发现进步停滞不前就变成每天坚持做一点点,再过一段时间,每天做的一点点都陷入敷衍状态,最后就变成每天退步一点点。
为什么我发现这说的就是我呢?
一部分人看到的是通过输入找到灵感刺激自己输出,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持续对标。
看看别人的优质工作,对标一下自己现在的工作质量,想想自己目前是进步还是原地踏步,这才是保持持续进步的关键。
对标牛人,一是看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二是看自己成长进度是否合理,可以慢一点,但不能慢成了蜗牛。
不坚持对标行业一流水平,就会故步自封,缓慢滑坡,看起来在努力,其实是一名“伪学习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人人都想挤破头、花大价钱加入优质圈子?就是因为优质圈子里能人多,每个人都坚持高标准的输出,自然带动整个圈子的输出能量。
好的圈子、好的环境里面的人会时时刻刻用他的进步、他的成果提醒后进者要努力,这对后进者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这就是高效学习者的跃迁思维,他们要解决低水平勤奋的问题,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够了。
[插图] 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今天的工作质量能帮我离目标更进一步吗?
[插图] 对标牛人,加入牛人的圈子去学习。
学习输出的7种模式:
1:记录笔记——用笔写胜过用手机拍照。
2: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的逻辑画出来
画思维导图等于在记录内容的基础上开始理解别人的思维框架,这种输出难度比记笔记要高一些。
3:解读文章----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知识
解读文章是针对别人的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等于尝试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案例去理解别人分享的信息,从输出的角度看,虽然还是在鹦鹉学舌阶段,但以开始尝试内化,这是一个进步
4:对外分享---最好的学习就是自己去教别人
如果觉得自己能理解别人的观点,不防找机会给更多的人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检验自己的理解水平,一般对外分享的价值在于:多分享几次,就把自己真给讲明白了
5:内化实践---理解了别人的观点,到现实中验证一下
实践是比较有挑战难度的,可以学了马上就实践,也可以先多讲几遍,等于是在大脑里进行虚拟仿真,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再去实践
6:复盘文章---写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有了实践,才能产生深度思考,复盘文章和解读文章不一样,解读文章还是有复读机的嫌疑,是二手知识传播机,缺乏自己的深刻认知,复盘文章则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判断,把它写下来分享,而且就是高手看了也觉得有启发
7:课程研发---做培训课程,或者编写教材,进行体系化输出
进入课程研发,是学习者对自己最高要求的倒逼。因为这时已经从输入者彻底转为输出者,开始站在让别人理解消化的角度去设计内容,让别人能看懂学会,这就是非常高质量的输出了。
我觉得约见行家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反客为主,变“约咨询”为“约访谈”。因为访谈是一种主动构思的结构化提问,而咨询往往让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询问带着走,回头做总结,做复盘,质量都不一样。
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种约访谈的思维,反客为主
如何高效学习十二问
│1│了解成长的途径和标准。
(1)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行业和单位)?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通过何种途径?就您现在的工作岗位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2)从事此行业的人有哪些工作岗位?您认为未来这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如何?哪些岗位发展空间更大?
(3)目前,行业内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4)在这个行业内,先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起,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最有益于发展?
(5)在您的工作领域里初级职位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一般是什么水平?
(6)在您的行业中,如何衡量这个岗位上成功和不成功的人?标准是什么?一般人经过多少年努力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2│了解成长的技能和方法。
(7)您认为入行做好这份工作,应该提前准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
(8)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这个行业比较有帮助?
(9)用人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会提供哪些培训?
(10)在这个岗位上,如果想获得长远发展,还必须学习哪些专业知识?
(11)这项工作需要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与其他的工作要求的有什么不同吗?
(12)据您所知,有什么专业杂志、行业网站或其他渠道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如果要辞职,可以先思考这10个问题
│1│对内思考。
(1)如果不做______,我想做什么?
(2)我有能力做好我想做的工作吗?
(3)我为辞职找工作做了能力上的准备吗?
(4)万一暂时找不到工作,我有资金上的准备吗?
(5)如果这次转型结果不理想,我会不会后悔?
│2│对外沟通。
(6)我和家人做好沟通并得到理解和支持了吗?
(7)我过去有了解自己想干的工作的实际工作状态吗?
(8)我身边有靠谱的、懂行的人并请教过他吗?
(9)如果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一位靠谱的职业发展教练帮自己?
(10)如果找的工作不满意,原来工作又不能回去做,我可以找谁帮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会提问的人绝对是输出能力强的人。
人的输出包括文字输出、语言交流和视觉输出。用一句话形容视觉化输出的价值:好图胜千言。
清单思维就是把细节量化,然后标准化,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考执行,这样把学习能力从一个人可以高水平输出,变成整个团队内部都可以高水平输出。
我们在阅读信息时,看到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4种:散信息、元知识,硬知识、软知识。
(1)散信息:指那些直接来源于事实,可以通过原始的观察或度量来获得的数字、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这些内容或无意义,或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
(2)元知识:指一门学科背后共性的逻辑,可以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帮助自己建立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比如在机械行业,很多设计都已经高度标准化,这些就变成了“机械原理”。
(3)硬知识:指那种通过死记硬背也可以完成得和别人一样好的知识。比如世界各国的首都分别在哪儿?天空中的88个星座分别有哪些?
(4)软知识:指需要在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调整获得的知识。比如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是看书可以学到方法,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的。
完成学习后,输出分享文章也好,输出一组提问也好,输出思维导图也好,输出检查清单也好,都是学习成果。最根本的成果其实是通过学习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开始学习时,思考一下,自己在哪些领域有刚性要求,就要努力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这些要求对应,争取产出可利用的成果,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获得积累。
高效学习者之所以高效,就是因为他认认真真思考了产出的问题,思考了产出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问题,并创造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有成效,而不是用了自己感动自己的手段
学习感悟:多互动,做群分享,申请做群运营,输出倒逼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