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
输电费用分摊方法:
邮票法:在这种分摊方法下,所有输电用户必须支付“电网服务费用”,然后才能接入本地输电公司的网络。这一服务费用通常取决于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或电力用户的高峰需求,还与每年的电能生产和消耗有关,同时也与用户所在的电压等级有关。这种服务费用通常不取决于电能来自于哪里,或去向何处,只要它在一个输电网内即可。
缺点:每个输电用户支付的费用不能反映他们实际使用输电网络的情况,也不能反映他们通过输电网于其他主体互联中获得的价值。
合同路径法:用户与公用事业电力公司签订一份转运的合同,合同需要在电网中确定一条连续的送电路径。
与邮票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具有成本有效性,也能保证相对简单性。然而,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电能实际流动路径并不遵循合同路径,而是通过多种路径流动。
兆瓦-公里法:潮流计算用于确定电能在输电网络中的实际流动路径,通常先计算每个交易的兆瓦-公里数量。然后,将这个量乘以给定的单位输电容量成本来明确转运费用。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小结:商品是财富的最小单元
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小结: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小结:点出交换价值的内涵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小结:阐明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同点,交换价值的重点在于引入了商品价值的这一共同的东西来作为衡量。
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小结:定义了商品价值的概念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小结:通过劳动的量来计算商品的价值
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小结:阐述了劳动的量是通过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进行刻画的,并给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小结: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
小结:解释了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量、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做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小结:这一段话给出了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之间的关系。价值的核心在于判断这个物是否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商品的核心在于这个物是否流通,是否可以成为别人的使用价值;价值的核心也在于有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使用价值的话,那么价值背后的劳动也就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