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纷争的解法(9.1)✨如何冲破思维枷锁

本文为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名:“星光下的丑小白”

想冲破思维枷锁,需从最细节入手。

处理信息时,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提取,又如何造成影响?挖掘这些,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身倾向,也更易发现那些重要但被我们遗漏的点。

1心态和目标:人以走马观花的心态和以正视、细致揣摩的心态处理信息,结果必然不同。同样,目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们对待信息的视角。当人们寻求娱乐时,带给我们快乐的信息是有用的,而当我们寻求知识和商机时,触动我们迫切需要点位的信息才是有用的。当场景发生转换,再有用的信息也变成了无效信息。但信息的到来却经常是猝不及防的,对具体人,具体信息来说,考验一个人的,常常就是能否在这种心态和目标间进行快速转换。以信息的重要性和内容来切换自身,越快转换、越恰当转换的人,越能高效提取信息。

2习惯出发点:对待信息,我们是如何结合的,这是我们对信息的初始处理。它可与内在感受,与理性思索,与行动规划结合;它又可大致分为与自身,与他人,乃至跳出自我和他人,以更宏观的系统角度或更细致的微观视角去接收信息。

这种差异体现为,与感受结合的,尤其是与自身感受结合的,易在自己的情绪中沉浸,如果没有把握好度,信息本身反而成了触媒,而非被解析的对象,自身则在情绪中打滚。因而,痛苦和快乐有时并非外界施加的,也源于自我意识的塑造。因此,区分主客体,把控情绪的涉入程度成为了人们实践中的差异,它催生了不同的信息提取结果。

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同样既可能是聚焦信息本身,也可能是通过信息处理来完善自身。对这两者不同程度的偏重,同样会引发不同的信息提炼结果。向内和向外,对世界客观的认知,和对自身内在的完善,至此有了不同。

信息与我们思维的不同结合点位也促成了人们的不同行为状态,有些人,热衷于的是对事物的探索和研究,有些人更关注信息对实践计划的影响,有些人甚至直接应用信息落实行动,信息不同的插入模式,决定了人们更偏重思考,亦或行动。在人类的发展道路上,不同倾向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在以互补的形式共同推动群体的发展。

不可避免的是,在接入对象的选择上,自我、他人、不同层面的宏观和微观系统都可以是信息接入对象。而站在每个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必然存在天然差异。它们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为这些因素同时存在。

(分节一,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