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听了高益民教授的《复杂对话与学生成长》,受益颇多。课程是很复杂的,课程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人际之间的对话,个体内部,也就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伴随着复杂的对话。
第一个例子:日本的小学一年级就要求孩子写日记,类似于中国的孩子把拼音学完,就用拼音写日记。要求少些,写多了反而不行,怕写多了影响写作的兴趣,也不是每天都要写,24个同学分成三个组,每个组换着交作业。老师严厉,批评学生,孩子并不是特别亲近老师,但孩子喜欢看老师的批复,所以喜欢写日记。在低年级,并不需要老师过早对孩子写作能力的评价,老师批复孩子日记时,要引起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观察生活的兴趣,记录观察生活的兴趣,保护孩子表达的兴趣,这样的就是复杂的对话。写了一大篇,老师写了一个“优”,就是简单的对话。
我们一年级孩子现在也写日记,他们一般写得比较少,有些写的有固定模式,比如自己今天玩了什么?有些不会写的字也会写拼音,我写评语是一般也就一两句,也夹杂着拼音,因为有些字孩子们还没学过,但今天高教授讲的第一个例子,让我明白了,与孩子们的很多对话还是要去查询资料,可以让孩子们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孩子们因为老师的评语,也会越来越爱写作。
第二个例子:听公开课,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说话,老师不说话,同学也不说话,好半天,老师问了一句,你是想给这景观命名吗?听课的老师们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儿忽然开始说话,一边哭一边说,大体意思是她想给学校的山桃林命名。老师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还有其他同学想说吗?这个孩子平时很好,就是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平时举手才叫她,不举手也不逼迫她发言,实际上在等待一个举手的机会,万万没想到这个机会在公开课来了,这个孩子她要想说老师就等她,对教师来说不过是一堂课,对这个孩子来说是人生路上的转折,是一堂难忘的课。
我们的孩子回答问题也很精彩,很多时候我都会表扬,尤其是学生字组词造句时,表现特别突出,一般我都会用不同语句点评。但我和孩子们有时会有点心急,有的孩子还没听完同学说的,发现他说错了,就开始插话,以后我和孩子们都要学会倾听、尊重。
第三个例子:原田老师的语文课。讲诗歌《雪》,总共两节。太郎是谁?次郎是谁?太郎和次郎的关系是什么呢?孩子们会想到太郎和次郎有很多种关系?同一家的太郎和次郎,或者不同家的太郎和次郎。原田老师后来找中国留学生调查,发现北京很少下这样的大雪,最后决定讲《母亲》。这首诗这么短,难道是让孩子们各种读?随便找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词,只有一个“重吉”不懂,重吉是作者的名字,老师提问:“重吉有多大?”学生答:“我觉得有20岁,我们小孩儿不会写诗,所以我觉得20岁才会写诗。”“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作者至少有20岁,我猜测他可能40岁,母亲腿脚不便,所以带着母亲出去转。”一个问题下来就很多时间了。“景色渐渐地明亮起来是什么时候!”有孩子说这是春天的景色,有孩子说“我觉得是天黑了,路灯一个接一个亮起来,华灯初上,所以是渐渐地明亮起来。”老师问:“同学们,你觉得母亲会对重吉说什么呢?”“重吉,你要多吃蔬菜。”“重吉,你在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我和你爸都很好,你要安心工作。”“重吉,其实这个景色,妈每天都能看到,但跟你在一起,我觉得特别好。”抄题诗歌:()母亲,忆母亲、爱母亲、送母亲、致母亲……伟大的爱可以超越国籍,作品的意义不仅取决于作者,更取决于读者。
第三个例子,我没想到那么简短的诗歌可以有那么丰富的对话,的确是,书不在厚薄,作品的意义不仅取决于作者,还取决于读者。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与孩子们平等对话,要有包容的心态,对多样性的一种包容心态。学会倾听、尊重,才能促进对话。
复杂对话,不管是书面还是语言,我们要学习和实践的太多了,这是一门艺术,愿我们都可以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