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了解学生特点: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如同种花木,要先认识花木特点。教师需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观察学生,了解其喜好、才干、个性特点、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等,发现学生的禀赋和特长,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尊重个性差异: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关心每名学生。善待“刺头生”、偏科生、后进生,认识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创造潜能,如“刺头生”具有创新能力,偏科生在某些学科有特殊才能,要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发挥优势,改掉缺点。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以喂鸡故事阐释教育理念,认为强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应让学生自由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采取民主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主人,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4、提供发展舞台:陶行知在重庆办育才学校时,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定向培养,如设置音乐组、戏剧组、舞蹈组、绘画组等,让学生能在擅长领域学习训练,孩子们得以发挥才华,举办音乐会、抗敌画展等,实现自身价值。

5、实施分层教育:对优等生实行严格标准,发挥其优势和榜样带头作用;对中等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解决学习困难,促使其向优等生转化;对后进生要有耐心和宽容心,捕捉其闪光点,鼓励他们不自我放弃,逐步进步。

6、结合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通过生活实例与学科知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如将吃饭、穿衣等与数学关系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今天读了教育家精神第二辑

从大教育家身上,看到精神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没有爱就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教育家首先是知识分子,教育家首先要做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风骨,让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是知识分子的风骨,让他们显现了民族的正面。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育家精神》读书笔记

2025年7月22日22:10


《朱永新:过幸福完整的生活

——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第124-136页)

新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朱永新认为: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如果我们在未来孩子身上能够看到这些,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就是有力量的。——这就是朱永新的理想,是他的理想主义。

“和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正是新教育最美的姿态。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素质教育触及生活的主语与主体。

提升教师精神生命,让教师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和创造者。只有“把每一个教师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做到“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最好的教育就是返璞归真的教育。

今天读眼睛,肩膀与弄斧到班门,颇有感触。书中说我们要有干净的眼睛,担责的肩膀,弄斧到班门的勇气。确实如此。干净的眼睛让我们看得见未来,担责的肩膀让我们有立足当下的担当,和同行的请教切磋,更是学习一直在路上。

打破“躺平”,拥抱教育家精神。初入教育行业,我满心热忱,立志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星。可日复一日,作业批改的繁琐、教学任务的重压,逐渐磨灭了我的激情,“躺平”的想法悄然滋生。备课成了敷衍了事,教学也按部就班,职业倦怠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但《教育家精神——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改变了这一切,它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状态。书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证。他放弃优渥条件,回国推行平民教育。四处奔走,在破旧庙宇、简陋农舍里兴办学校,为无数贫苦孩子点亮希望。他不顾艰难,一心只为国家教育事业,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未来紧紧相连,从未因挫折而放弃。

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于漪老师是践行者。她扎根教育一线几十年,对教育始终满怀敬畏与热爱。为讲好一堂语文课,她反复研读教材,查阅海量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她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力量。她的课堂活力满满,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语文素养与生活热情一同提升。

反观自己,竟在舒适区里止步不前,实在惭愧。意识到问题后,我决心改变。我踊跃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学习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方法,并运用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我还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有趣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业余时间,我也不再无所事事,而是阅读教育经典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躺平”只是一时逃避,真正的成长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我会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西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

摘记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文化特征:

第一,人格特征:“尊德性而道问学”——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情怀。

第二,论域特征:致广大而尽精微”——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格局。“大气成就大器”

第三,选择趋向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智慧。“上下求索而人不能为之”

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育过程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在整合时的科学、合理、融通和升华。

追求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德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陶西平教育思想致广大,又尽精微。广大并不意味着大而无边,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改革载体上;同样,尽精微,也不意味着去掉全局而拘泥于细枝末节,不能跳脱出来,致广大与尽精微在陶西平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陶西平认为德育首先是对人的尊重,要研究德育流程,德育流程是基于学生品德养成过程规律的探寻,要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效果是学生愿意跟随你,愿意听你的引导;有效益是你引导的方向要对,路线要合理。课堂教学需要质量,需要有效。有效教学...
    yx12阅读 7评论 0 0
  • 向阳花开绽诸城 青春实践谱新篇:山东理工大学向阳花开实践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
    山理工向阳花开阅读 8评论 0 0
  • 火柴微光,点亮心途 ——火柴公益2025教师暑期成长营学习札记 河南张志华 第一天上午:开营破冰——欢乐开怀,链接...
    万物为一阅读 13评论 0 0
  • 这一章节犹如一座灯塔,为我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迷雾中指明方向,让我对学生问题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
    媛圆圆阅读 17评论 0 0
  • 读书分享 【书名】《班级管理课》 【时间】7月1日——7月8日 【章节 页码】第1课到第4课第1讲,第1页——第8...
    赵晓赟阅读 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