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过这般经历?当年自以为正义在胸,认定之事便下定决心去践行或反对,即便周遭压力如潮涌来,也绝不回头,哪怕面对上级领导的施压,亦是如此。
我曾是这般性情中人,或许现在仍是。至于将来再逢此类境况,是否依旧这般执着,我亦难以预估。
犹记往昔一桩项目招标之事:乙方不过是个仅有三人的皮包公司,然上级领导却执意要将项目授予他们。当时及事后,我都坚决反对,但最终他们仍成功中标。工程结果自是问题频发,不出所料。无奈之下,我只得接手处理后续事宜。
又如我初任车间主任时,车间风气极差,上班打麻将、旷工、擅自离岗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整肃风气,我制定了诸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此举之下,车间工作作风迅速好转,生产指标更创下历史最佳。但这也触犯了一大批人的利益,同事劝诫我“水至清则无鱼”,上级也多次责备“你何必得罪他们?”,我却一意孤行,硬是刹住了歪风邪气。只是,因得罪人太多,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成了多年来心中的隐痛。
古往今来,亦不乏如我这般执着之人。古有方孝孺,因坚守道德底线不肯妥协,终遭灭十族之祸;今有梁漱溟,一生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他们皆因坚守原则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却也历经坎坷。
然而,现实中还有一类人,处事圆滑、极善变通。他们明知上级所为有违常理,却仍会在领导面前拍手称好。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仅仅为了讨好领导,便能将常理抛诸脑后?在我们单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记得一次厂碰头会,一位科长先夸赞部分职工处理某次故障时表现出色,可当厂领导提出不同意见后,他立刻改口:“是的,是的,这事儿确实有问题。”其态度转变之快,令在场众人瞠目结舌。
还是这位科长,一次生产中,他本要求按正常程序——先取停电牌确认,再启动生产, 此流程至少需半小时。但新上任的厂长或许因不懂行,或许急于求成,称“顾不上这些,赶紧出钢”,科长立刻附和:“对,对,对!赶紧要钢。”这般安排实则极具风险,幸而此次未出意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另有一次,该科长参加公司下一年度生产任务指标会。主持会议的是位刚上任的年轻公司领导,因对业务不甚熟悉,下达的指标远超以往水平及各单位实际产能,各单位皆叫苦不迭。但这位科长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没问题,保证提前完成”。于是公司领导在全公司大会上大加赞扬我们单位,单位领导也喜上眉梢。至于年终能否兑现承诺,他只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届时再做打算。
深入探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前者往往文化素养较高,甚至底蕴深厚、道德修养过硬,却在利益与强势面前“死脑筋”,不肯妥协,最终常遭重创、付出惨痛代价;后者多为社会阅历丰富之人,天性圆滑,或受家庭熏陶,或后天刻意学习处事之道。毕竟,这种方式相较于研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学问要容易得多,只需巧言令色、顺承领导意思即可。当然,这也有代价——人格的丧失。可一旦身居高位,谁还在意所谓人格?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批人对其阿谀奉承、唯命是从。
但若领导皆为此类圆滑之辈,工作必然难以开展。事实上,单位更需要专业素养高、道德品质好且有担当的人担任领导,如此才能推动工作进步。然而,这类人上任后,往往因得罪人多、引发不满,最终可能难逃被撤职的命运。如此一来,单位便在两种人之间反复交替“掌舵”。
说句实在话,单位能遇到好领导实属不易。倘若皆是正直的好领导,单位定能迅速发展壮大。但受制于企业文化、上级偏好、社会背景、人际关系、人员结构与素质等多种因素,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绝非朝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