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
第一节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每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推进国民国家民主的整个轮子,我们强调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要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
一、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
有时候老师眼中只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却丢掉了活生生的人。
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让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幸福感。
首先,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是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
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变成快乐人。一是要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应该带给学生快乐。这种快乐可以体现在评价的结果中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结果又没有过程的快乐是教育的
二、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教师要学会研究儿童关注,迷恋儿童的成长。教师要学会欣赏儿童,发现赏识儿童的精彩表现。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三、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
既然教师是教人而不是教书,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关注中心,当然是人也既学生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眼睛要看着学生,心里要想着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实施和调整教学。
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情绪状态。2.学生的参与状态。3.学生的交往状态。4.学生的思维状态。5.学生的生成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习状态不仅是教师观察的对象,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营造,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关注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他本身就体现着良好的教育精神。只有基于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教师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说适合的教学应当是既是且又适度的教学,适切的教学,既适应学生多样性的要求,学生在性别,认知,风格和智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要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教学既要适合学生发展的质,又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量。
第二节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p110
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导向的基本前提。
一、知识的育人价值
知识是个体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知识具有育智价值。从知识内容本身的角度来说,学习是知识的智力价值得以开展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是个体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从两者的结合来说,学习就是将人类的智慧转化为学习者个体智慧的过程。
(二)知识具有育德价值。空头道德家:有理想而缺行动,有知识而缺修养,有文化而缺能力,有理论而缺实践。
(三)知识具有育美价值。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介绍们也能自觉的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郁美价值所在。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思维能力越强,对美的领悟也必然越深刻。
二、知识的精神意义
教育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孤独存在,对于人的教育而言,关键是选择何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让知识融入人的心灵,成为人性自身的一部分。
第三节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p116
第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
第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第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生命语文:即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环。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味,是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学。
第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讲稿中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第四章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而应进入学科生成为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一节课程意识
第一,战略与战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讲,教学意识一般只着眼于眼前。注重学生一时的得失,要求学生堂堂清,课课清,而课程意识则面向未来,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开放与封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教学意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概念,一般只着眼于教科书,而课程意思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三,生成与预设。从教学运行的角度讲,教学意识注重预设性的活动,课程意思则强调生成性的活动。教学改革唯有进入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课堂风貌和教学风格。
一、课程与知识的关系
(一)课程是知识。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习者是课程的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二)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知识的观点是知识导向的教学的理论基础。而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是素养导向的教学的理论基础。当然,凡事不可走极端,知识和经验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素养是在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中生成的。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课程与教学实现共生相赢,相涨双赢,这才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标志,也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
第二节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狭义教学与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教学并非一无是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书本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素养的发展之间的差异性。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限于教材,也绝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从教材到课程资源的转变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换句话说,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在体育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实施课程的首要条件资源。
总之,广义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是把教育教学内容从课本里课堂中引像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的教学,它高度体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联系起来,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是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我们所谈的教学一般特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治愈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机构的根本区别。课堂教学是学校经常的大量的基本工作,他占的时间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滋养和支撑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既来自课内,也来自课外,既来自校内,也来自校外。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种活动。
过重的作业负担会摧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身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它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对此,我倡导和践行解放下半日的教育理念,他还强调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的能手,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