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有些许洁癖,例如拿过钱或者逛过图书馆之后必定洗手,也从不爱用二手书籍。但是,当我找到那被人翻得破败不堪的《黄金时代》时,在略微抗拒的心理外,事实上是颇感欣慰的。这意味着王小波的作品还是有很多人疯狂借阅的,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严肃文学的。
我想象不出它被多少人看过,以何种姿势被人看过,以至于这本书油污满面,封面胶皮都被扯下一半。但是我能确定,不管男女老少,看这书的时候一定会经常性地莫名发笑。至于笑过以后有没有收获,这就是我不得而知的事了。所以我要提醒广大读者朋友,千万别在人多且寂静的地方看,否则好好的一个美少女或美少男会被认为是癫痫患者。
找这本书还颇费了番周折,来了三次给图书室才将其找到。书架有好几层,即使我搜到了索书号,还是得一排一排仔细找。上排的我必须垫着脚尖,以45℃角仰望天空的姿势横着走过,最底排的我都恨不得跪到地上匍匐前进了。逡巡半天,目光翻飞,在我瞥见的那一刹那,浑身上下一动不动定格了好几秒,在脑中反复确认以便我没有看错。我的朋友D也有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了找一本书,可以把几个书店翻过来。
其实,我的题目写文学爱好者并不是指我,希望大家不要误会。因为曾几何时,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一个特别尴尬的词语,谁也不敢往自己身上扣。比方说,你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不经意表示了自己是文学爱好者,这时候你会发现,对方会露出神秘的微笑和无意间翻过的眼白。
前段时间发现一个文笔特别好的写手,他的所有文章或者说是短篇小说我都看了一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作为同龄人,他那戏谑的笔调和丰富的想象和构思,还有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花边新闻,在我看来已经算得上喜爱文学之人了,不难看出平时肯定看过很多文学书籍,并且有思考过。不幸的是,后来他发了一段说明,不承认自己是文学爱好者。就像他说的,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福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那么也可以说,承认自己的人总是相似的,而不承认自己的人却各有各的理由。
诚然,我不能随意揣测别人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文学爱好者,或许他不敢忝居,亦或者为避免众多文艺粉丝的叨扰。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词汇。究其原因,是真文青队伍里面混入了大量伪文青。就如一锅清汤里面混入了大量老鼠屎,众人就再不能承认这是一锅好汤了。然而,有些人连老鼠屎都算不上。当然,我没有辱骂任何人的意思,我是说,这只是一个程度上的比喻。
每次借书还书,流连于自习室的时候,总是瞥见桌上放的或者别人正在看的书都是一些这样的书——计算机编程精讲、数据统计分析全解、高等数学、司考复习内部资料、注会重难点讲解、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哦不,这应该出现在高中教室的桌上......放眼望去,没有一本是有关文学的,就像爱情动作片中没有一部是有关爱情的。如果幸运,偶尔看到有一个人在看文艺作品(我说的不仅仅指文学,其他人文社科也算在内),我恨不得多看Ta两眼,心中顿生好感。
如果一堆人在聊天,无意间聊到最近读了什么书或者看了什么电影,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A:“哎,你们最近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吗”B:“嗯,我最近看马尔克斯的小说,非常特别的一种小说艺术表现形式,没按时间顺序来写,主线达到七、八条还不觉得混乱”A:“是吧?杜拉斯的 《情人》 也特别经典,还有维多利亚时期地下小说” balabala......然后其他人是一脸懵逼面面相觑。结果此二人相谈甚欢,约定有空一起逛书店聊文学。古时称“文人相轻”,现在看来是“文人相惜”了。
行文至此也该结束了,我写这么些东西就是发发牢骚,没什么特别的意思。每个人还是该干嘛干嘛,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考证的还是忙着哼哧哼哧地复习,实习的依旧早出晚归做文案做PPT,创业的仍然到处拉投资建人脉。这些事情都是必要的也是辛苦的,不然哪来的饭吃。
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再忙,也要在夹缝中辟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让想象与感动驰骋。不为别的,只为在你失意或失败的时刻,有一个地方能成为你再次相信世界,并且勇敢走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