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诉:走近幼儿心中的美
【作者】黄蓉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收获】
1、注重主观世界的真实表达是幼儿作品最珍贵的地方。他们画自己想到的、看到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绪情感。他们不在意他人的观点和态度,不在意客观层面的正确与错误,“固执地”坚持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往往最淳朴亦最能打动人心,让大家与之产生共鸣。
2、教师无需给予对或者错的评判,必要时可以用一些语气词“哦!是吗?真的啊?”等等接话回应以调动交流气氛。当然,在遇到不善表达的孩子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提问性的话题以保持继续倾听状态,比如:这是什么,能告诉我吗?为什么你把树叶画成黑色的呢?……
3、语言的说明能够让更多的人看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当孩子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释的时候,才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表达更具生命力,更容易获得认同感。记录的关键点就是体现真实性,必须如实地将孩子的原话记下来,不改变顺序不加工润色,原汁原味就好。
4、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要求孩子重复讲述,因为很有可能第二次讲的已经不是孩子的初衷了,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当孩子出现语言冗长、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孩子通过多次的梳理、引导、分析、判断,不断调整,重复讲述,逐渐达到清晰表达的目标。
5、倾听、记录幼儿自己对作品的语言表达是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他们的表达所惊叹,被他们的表达所感动,逐渐在倾听中学会更好地解读幼儿作品,在倾听中欣赏、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
6、自问:
第六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孩子的生活状态、个性脾气、独特经历等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再根据作品来感受所表达的内容,大概了解作品的意义。同时,需要调动所有感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设问:
·问感觉——这幅作品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体验)?
·问技术——画面上的物体大小、形状以及运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物体之间位置关系如何?是否存在不同的视角?明暗色调、线条、造型、表现手法如何?有无明显的不同于年龄特点的画法?有无特别有趣的表现形式?
·问重点——有没有哪个(些)内容是一再被强调和重复的?
·问意义——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幅作品可能会隐藏着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