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认知,也被称为认知歪曲,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评价自我和周围世界时出现的不合理、偏离现实的思维模式。这些认知歪曲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导致心理困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歪曲认知:
非黑即白思维
- 表现:以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事物,没有中间地带。例如,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失败者,或者将人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
- 影响:这种思维容易让人陷入极端情绪,一旦事情未达到完美标准,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
过度概括
- 表现:根据一次或少数几次的经历,就对整体情况做出全面的结论。比如,一个人在一次社交活动中表现不佳,就认为自己在所有社交场合都会失败,永远不会有朋友。
- 影响:过度概括会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客观的评价,限制个人的发展和人际交往。
心理过滤
- 表现:只关注事物的消极方面,而忽略积极的部分。例如,在一份工作评价中,只看到领导指出的小错误,而完全忽视了领导对自己大部分工作的肯定和赞扬。
- 影响:长期的心理过滤会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
否定正面思考
- 表现:拒绝承认积极的经历和成就,将其归结为外部因素或偶然事件。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却认为只是运气好,而不认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 影响:这种认知方式会削弱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使人难以从成功中获得满足和动力。
妄下结论
- 表现: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对事情做出负面的判断。它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读心术: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和意图,并且通常认为是负面的。例如,看到同事在小声交谈,就认为他们在说自己的坏话。
先知错误:预测事情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坚信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比如,还没参加面试,就觉得自己肯定会失败。
- 影响:妄下结论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使人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
夸大与缩小
- 表现:过度夸大事情的严重性或影响,或者缩小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例如,在犯了一个小错误后,认为这是一场灾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却觉得微不足道。
- 影响:这种认知歪曲会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使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产生不真实的认知。
情绪化推理
- 表现:根据自己的情绪感受来判断事情的真实性,而不是依据客观事实。比如,因为自己感到焦虑和不安,就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很危险。
- 影响:情绪化推理会使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受到情绪的左右,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应该”句式
- 表现:用“应该”“必须”等绝对化的词语来要求自己或他人。例如,认为自己应该时刻保持完美,不能有任何缺点;或者觉得别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影响:“应该”句式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当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自责或愤怒等负面情绪。
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 表现: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或特点,给自己或他人贴上固定的、片面的标签。比如,因为自己一次的失误,就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或者因为他人的某一个行为,就给对方贴上“自私”“懒惰”等标签。
- 影响:贴标签会忽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刻板印象,影响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