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晚上,点灯人一年级学习群分享
银山路小学毛秋风
各位伙伴们,大家晚上好:
前一段时间,我们听了李老师的《一年级鲜事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分享,一定是收获多多的。和李老师的相比,我的整本书教学才刚刚起步,今天的分享更多的是反思,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特别感谢苗苗老师对我的指导,一直在鼓励我大胆尝试,放开去做。
这本书我自己看的时候可以说是边看边笑,好玩的地方有时候读给儿子听,有时候读给办公室的同事听。
班级上了一节导读课,然后是每节课抽时间5-10分钟,读几个,一般是结合班级情况,边读边讨论。读了两周多,由于本周有诵读活动比赛停了两三天。剩四五个故事了。
现在重点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导读课。
一、导入
1、出示“鲜”,认识吗?能给它找个朋友吗?(学生组词)
出示“鲜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最近班级或者是你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的事情吗?(基本说的是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但在我看来,新鲜度不够,好在孩子们敢于说,爱说,敢于交流)
3.拿出这本书,吸引学生注意。
这本书里面的张君伟呀,他身上也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比你们说的事情要新鲜多啦。想听一听吗?(想)
PPT出示君伟图片,他是台湾的小朋友。
他长得白白胖胖,刚刚从幼儿园毕业,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最喜爱昆虫,长大后想开一家“昆虫博物馆”。爸爸、妈妈口中的“小学”一会儿听起来像恐怖城堡,一会儿又像人间天堂,他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谁让上小学是当昆虫专家的必经之路呢。
开学的第一天,张君伟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想知道吗?(想)
讲《3大猜谜》(PPT出示)
窗户里面的他们在猜什么?窗户外面的又在猜什么呢?
(主要是让学生回顾故事,知道大致的意思。了解学生究竟听懂了多少)
交流:你开学第一天的情景还记得吗?
二、介绍《一年级鲜事多》
1.出示《一年级鲜事多》(图片和书),向学生介绍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张君伟一年级时发生的事情。在家里,在学校,课堂上的,课间的,校内的,校外的,非常有趣好玩。
2.出示目录。
1)读一读书的目录(学生挨着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2)你觉得哪个故事吸引你?
学生说想听的故事。
3) 一起来读一读学生喜欢的故事。
(这个是随机的,看当时班级孩子的反应。)
当时上课的时候,《上厕所》呼声最高,就先读了上厕所。
读后交流,我们第一天到学校的时候,做了什么呢?(前面的《大猜谜》主要啊回顾的是开学典礼,典礼结束后,我领着他们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功能室,重点讲了厕所的位置和怎么使用)
老师也领着你们去厕所了,还记得吗?
唤起学生的回忆,说说他们上厕所的事情。
正好刚刚辖区内中考,抽测到的有一年级语文测试,就读了《考试》,交流他们第一次拿到试卷考试的事情。
三、 介绍作者及书中的一些人物
1.听了这几个故事,你觉得张君伟同学的一年级发生的事情新鲜吗?有趣吗?还想知道他的其他趣事吗?
2.这么有趣的故事是谁写的呢?(PPT出示)
认识作者:王淑芬,台湾童书天后。不但会写有趣的故事,还主持过数个电视广播节目来推广儿童文学阅读。更喜欢做手工书。她的校园生活故事总是深得孩子的心,“君伟上小学系列”在台湾小学生中几乎入手一册,且已发行韩文版。
3.作者是怎么写这本书的?
她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呢,她担任一所小学的教务主任,没办法带儿子上学,和儿子共同度过学校里面这些新鲜好玩的日子,下班之后就让儿子给她讲学校里面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就这样,一个个有趣的事写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所读的这本有趣的书了。
4. 除了张君伟,书里面还写到了他的老师,同学等
出示一些人物的介绍,这些同学会是谁呢?想知道吗?
四、激发阅读兴趣
想听其他的故事吗?我们以后每天读个小故事。了解张君伟及他身边小朋友的一年级的新鲜事。
反思:
上完课后,学生确实是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回顾这节课,有几处处理还可以再精细一些。
1、对鲜的解释。
学生一般说的较多的就是新鲜,所列举的事情也相对比较平常,举的例子都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妈妈带她去买东西了,带她去吃小吃了等等。老师应该对此有个引申,比如说鲜在这里更多的指的不仅仅是新鲜,而是稀奇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可能会更期待的。
还有就是,对于“鲜”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我们当地的方言,“鲜死了”“你咋恁鲜呢”这都是会说的口头禅,都是稀罕,别具一格,结合方言可能理解的更到位。
2、环节设计再精心一些。
读第一个故事是计划中的,也就是《大猜谜》。讲得是开学第一天的事情。让学生回顾的时候,可以把第一天的入学照片播放一下,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回忆,交流的时候会更有趣。特别是我们今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有非常隆重的入学仪式,我们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参与了课程的设计,有拜师礼,有送书,有家长领着孩子在班级展板上按手印,贴心愿卡签名等,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对他们来说真的是鲜事,是值得细细回忆和品味的。可惜没有插入照片,孩子们的记忆没有很好的调动出来。当时是通过我的描述才慢慢回忆起来。
3、导读课和读书过程的持续性的重要性
以前我读书很随意,觉得好了就给学生读一段,这样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高。这次的导读课虽说还有一些小遗憾,还不是很精美,但总的来说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每天讲完课,孩子们很期待听故事。因为班上的孩子没有书,我们是每天读几个小故事的。读了一周后,有几个孩子忍不住让妈妈买了“君伟上小学”的全套,两周后,有很多孩子都买书了,下课总能看到孩子们三五一群的聚在一起讨论,或者是站在有书的同学桌前一起看书。以前我也给他们讲绘本,讲故事,可是下课看书的氛围并不是很浓,照样是追追闹闹过去了,任凭你怎么说:下课没事看看书呀,几个人说说话呀,就是收效甚微。但这两周班级明显不一样了。下课看书的孩子多了,相互之间交流的多了,竟然不用我再吆喝,再推销,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安静下来了,有一些孩子能够下课很安静地看自己喜欢的书,任凭周围如何的喧嚣。
这让我感受到了导读课的重要性,不需要时间多长,我也就是上了20多分钟吧,不到30分钟,但孩子们对故事有兴趣了,有了读书的愿望,班级的读书氛围在逐步的建立。哪怕不是那么的精美,也许有各种的缺陷,但给了孩子仪式感,让他们知道:我们要读一本新的书了,要开启一段新的读书旅程了。
当然,除了导读课,过程中的推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是每天坚持读几个故事,课间能主动去阅读吗?会主动的让家长买书吗?在读故事中,我可是从来没有建议孩子买这本书。
4怎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会说那就读书呗。但怎么读?我没有好的建议。但今天,我会说,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是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一起开启一段读书的旅程。这个旅程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真正让孩子走入书中,和孩子共同经历这段读书生活。
《笨狼的故事》为什么没有这本书的效果好?虽然我们现在每个学生都会讲上一段笨狼的故事,甚至有的还讲的绘声绘色。现在想想,一是没有好好地进行导读,二是班级课堂上读书没有坚持,当时就读了几个就让他们课下自己读了,每天有布置读一个故事,但班级没有形成氛围。也就是班级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班级密码。
我们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每节课的3-5分钟,让孩子有期待,有向往,而孩子们的兴趣就是在这几分钟中,日积月累地培养了起来,不需要我们讲多少大道理,不需要我们不断得推销读书的好处,潜移默化中就进行了熏陶。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还会不爱上读书吗?
后续:
接着把故事读完,进行个小的总结交流课。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进入到测评阶段,大概6月7日辖区内进行统一考试,虽说时间很紧,但我仍然会抽出时间来做个完结的。毕竟是共读的第一本书,要有始有终。为了本期的结束,也为了更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