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彭宇案,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了;但是,人们总喜欢用彭宇案说事,把当年法院对此案的判词,解读为导致国人道德滑坡的罪魁祸首;乃至于最高法院也不得不站出来说话,为自家兄弟辩护,以自证清白。
此次最高法院披挂上阵,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可以力挽狂澜。但是,在社会大众面前,根本没有效果。这些大法官们不懂得社会心理学,他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不是彭宇案判错了,也不是彭宇案的判判书写得不好,而是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说事。彭宇案被社会大众选中,是必然中的偶然,用法律术语讲,这叫幸射事件。
“扶老人被讹”成为社会话题,发端于10年前的南京鼓宇案。自此以后,“扶老人被讹”成了月经新闻,隔三差五见诸报端。关于“扶老人被讹”现象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论调:老人变坏论、坏人变老论、巨婴失控论。
一是老人变坏论。认为人老了就变成这个样子,因而老人很可恶。这是一种很方便的解释,也是最懒惰的解释,更是不靠谱的解释,是对老人的歧视。然而十分不幸,我们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
二是坏人变老论。认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言下之意:讹人的都是坏人,而这些人之所以是坏人,是其成长阶段遭遇动乱年代所致。这种解释,其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同时构成对那一代人的歧视。
三是巨婴失控论。认为对巨婴而言,摔倒是一种失控,而这种失控不是自己的原因所致,因而必然要在外界找到导致失控的原因,这时逮到谁就是谁。这是最近武志红在其《巨婴国》中,作出的解读,有深度、很新颖。但是,巨婴失控论,实为对老人变坏论的专业式表达与理论升级。
然而,小编认为,以上三种论调都不靠谱。小编对这个问题,采用的方法论是: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是否成立,或者这个问题是否准确,也即要弄清楚“扶老人被讹”到底是不是普遍现象?
虽然,扶老人被讹现象肯定存在,这有大量新闻报道为据。但是,说老人被讹是普遍现象,则缺乏应有依据。第一,在扶老人被讹情况之外,肯定还存在扶老人不被讹的情况,只是这种情况难以为新闻所报道。第二,多数报道扶老人被讹的新闻,都是从被讹者的视角进行观察言说,那毕竟是一方之辞,如此报道,难以客观。第三,既使在报道的扶老人被讹事件中,也有一部分是与老人发生了实际碰撞,或者碰撞后主观上没有意识到撞人,或者有的是虽无直接接触但与受害人摔倒有因果关系,或者碰撞者有意赖帐,例如彭宇多年后承认当时他与受害人之间发生了接触碰撞。
总之,没有证据表明“扶老人被讹”是普遍问题,或者说“扶老人被讹”现象在客观上被夸大了。如此,以下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扶老人被讹”问题会被社会夸大?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的原因,“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扶老人被讹”才具有新闻性;二是新闻受众的原因,媒体的报道方向是跟随受众的喜好倾向走的。也即,“扶老人被讹“”问题被夸大,是因为大众倾向于看到这样的报道。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众倾向于接受“扶老人被讹”的新闻报道?原因在于,人们反感与厌恶老人的某些方面;进一步讲,人们内心深处对尊重老人的伦理要求,有所抵触。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内心深处对尊重老人的伦理要求会产生抵触?答案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重建尚未跟上。当代中国,以单位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已转型为以市场为核心的陌生人社会。但我们的道德规范,却未跟上社会转型的步伐。在熟人社会,比如在单位或家庭内部,老人必然受到尊重;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其是在陌生人相互交流接触的情形中,老人受到尊重的因素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形下,老人的特殊性,在于因其体力及心智能力的降低,而应当受到社会的特别关照。与之相适应,社会的道德要求,应当是关照老人,而不再是尊重老人。
综上,当前在如何对待老人问题上,道德要求与社会真实情况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现象。这是导致对“扶老人被讹”问题夸大化的社会心理原因。总之,老人需要的是关照,而不是尊重;尊重老人的要求,会导致他人的反感和社会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