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3公孙丑章句上1-4》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庚辰日,七月廿四,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公孙丑听老师说,如果老师执掌齐国相印,行王道统天下,易如反掌,觉得是不是自许太过呢?于是问道:
"前面您说管仲、晏子的作为不足效法,现在又说犹如反手,要是这样,弟子就更加不明白了。像文王那样的德行,而且活了将近一百岁(九十七岁),时间比管仲的四十多年长多了,然而也只是三分天下,才得其二,他推行的德政,还没有遍及于天下。直到武王、周公继承了他的事业,这才大大地推行了王道,九州一统,教化大行。可见,王业成就,绝不简单,可是,您把这事儿说得那样容易,照您说,难道文王也不值得效仿了吗?"
孟子讲解说:"文王是奠定了周朝基业的伟人,我怎么敢当。但是,文王的难和我的易,不能抽掉具体条件,单独拎出"难"和"易"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说事儿。为什么呢?形势比人强。古今时势,难易不同。文王刚好碰到推行王道而成就王业的困难时代罢了。原因是什么呢?根基。商朝的根基既久且深。商朝自商汤开创到武丁中兴,中间出了六七位贤圣之君,如太甲、太戊、祖乙、盘庚等。天下归服殷商的时间长,时间长了人心固结,难以遽变。"
《中庸》说:"故至诚无息。无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伟大,其实不是"干大事",而是"干实事",所有的"大事"都是看起来不起眼的"实事"。它就是生活本身,它就在日日为功的平常里,它就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里,它就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变化里。它因悠远而博厚、因博厚而高明。所有的伟大,都不是一蹴而就。文王不是因武力比纣王大而功垂后世的,下面孟子的讲解将说明,是至诚无息成就了文王的伟大。
孟子讲解说:"商朝根基深厚,所以,武丁继位时,国运虽然衰落,巳经走下坡路了,但是,一加振作,马上就能重新使诸侯来朝而使天下归于一统,也像运掌一样轻松。等到了纣王时代,离武丁中兴年代不远,整个国家的积淀深厚不凡,哪些积淀呢?比如说世臣故家,礼义遗俗,以及前哲的流风,保民的善政等。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都是有才干的贤人,他们团结一心,互相协力,匡救纣王的缺失,辅助纣王治国。综上诸因加在一起,虽然纣王无道,但是国家不会马上崩溃,必待日久而后失国。"
文王的成功历程告诉我们,能干成一件事最基本的要素是压倒性的时间投入,悠久而后博厚,博厚而后高明。就像文王一样,活到近一百岁,奋斗一辈子,还要后继有人才能干成。其次则是修养,不是欺世盗名的修养,而是至诚无息的修养。如果不把这事当成不计得失成败的日用平常之德,如果是为了成为什么而做,必败。王莽,初时有周公遗风,礼贤下士,受到上下一致的拥戴,而后期的王莽让世人和历史大跌眼镜。
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礼贤下士时。
若是当时身便死,
自古忠佞有谁知。
这首诗告诉我们,如果王莽年轻时短命死掉了,那么,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就不是小丑王莽,而是俊杰王莽了。所以说,人生是不断调整修正的过程。人生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盖棺论定。成功的人生靠的不是机巧聪明,靠的是这样一种态度:立志向善,然后投入压倒性的时间,然后保持,至诚无息。
而搞垮一个局面,既使八面支撑,众人鼎力,如果自己作恶,也是限时到期。
所以,不是环境,不是竞争,不是对手,也不是运气打败了你,我们也打不败什么人,都是败者自败,而胜者自胜。
所以,我们该做的正道就是进德修业,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至于成与不成,看天。这也就是为什么曾国藩反复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道理吧。
接着孟子的讲解。孟子讲解道:"纣王时代已经是铁板一块的一统之势,没有一尺国土不是商家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商家之臣,相比之下,文王只是一个诸侯国君,只凭着方圆百里的国土兴起,所以,文王的难是可以理解的。"
人能掌控的是自已,除此以外,还有一半是大势。若有人叫嚣掌控整个儿命运,那是太狂了,自寻烦恼。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