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里有宴请,还是最popular的烧烤,我和先生边听着蔺老师直播回放,边串串儿、备菜,什么也不耽误,心里倍感慰藉,但先生就觉得一心多用,都不能专心。哈哈,看出学习和不学习的差别了,女生的大脑回路是“多车道”,就是喜欢同时做好几件事,而男生的大脑回路是“单车道”,同时做几件事会“交通拥堵”的。
因为这周新加入了家庭教育的学习,本来就挺忙的,显得更加忙了。我还是那种学完一遍,总结一遍的慢性子,看着群里面聊“树画”,我是一头雾水,周末看完视频课才恍然大悟。
言归正传,我一直很喜欢蔺老师的讲课方式,思路特别清晰,话语不急不躁,全程面带微笑,很平易近人,作为观众我自己都心平气和了,答疑到时间了还多回答了两个问题,推荐的依恋三部曲也放入购物车了,准备下一批海运攒一些书。同时,听了两遍自己提的问题,就是关于各流派的“共情”有什么区别?她回答说是以人本主义罗杰斯的为基础,但慢慢精神分析也会应用到,希望最后各个流派能有个整合。另外我还专门查了下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流派之一,它的理论框架及临床应用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台译汉斯•赫特)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芝加哥提出,至今仍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当代形式在持续发展。在自体心理学中,咨询师所作的努力是通过替代性内省(vicarious introspection),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经验来理解来访者,并把解释(interpretations)建立在对“自体(self)”这一人类精神核心的理解之上,自体心理学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是共情(empathy)、自体客体(selfobject)、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sing)、另我/孪生移情(alter ego/twinship)和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看来心理学的流派真的分支非常多,慢慢接触一些,再寻找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吧。
蔺老师还举了个夫妻的例子,就是太太喜欢打扫卫生并把暖瓶放在门后,而先生看到会把暖瓶放到桌子上,从而产生了误会,太太觉得先生对自己否定,而先生是担心有危险,在蔺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才明白对方的真正心思。这样的例子我觉得生活中太多了,夫妻双方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猜测对方并误会,日积月累,负性诠释对方的中性话语甚至好心做法,让两个人关系陷入危机,甚至还影响孩子的心理。中国人总是“爱在心头口难开”,有话好好说是我们的基本功课,这样能解决很多日常误会,再学会多多表达爱意,我想离婚率也不至于高达45%了。
最后,像蔺老师说的,关注当下,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