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8

传习录卷下




【二三六】儒不着相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刘宗周云:“先生于佛氏一言而内外夹攻,更无剩义。”(《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二十一下。采入《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九上。东正纯误作黄宗羲语,东敬治沿之。)


 [译文]

先生曾说:“佛教不执著于‘相’,其实却执著于‘相’;我们儒家对于‘相’执著,其实却对‘相’不执著。”

学生向先生请教其中的含义。

先生说:“佛教徒怕父子亲情相互拖累,就逃脱了父子亲情;怕君臣忠义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君臣忠义;怕夫妻情分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夫妻情分。这都是因为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才要逃避。像我们儒家有父子关系的,导之以仁爱;君臣关系的,导之以忠义;夫妻关系的,导之以礼节。又何曾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释疑:

佛家对待事物的方法是出离。儒家对待事物的方法是郑重应对,物来顺应,廓然大公。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儒家则强调入世,面对责任就承担责任,反而不着相。佛来了请进来,找个地方给他住,道来了,找个地方给他住,但这三间房还是我的。就跟这一样,你要着了相,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反而损失大。夫妇、君臣、父子,行一个天理。父子之间是仁,仁是天理;君臣之间是义,义是天理。要往下能动地处理,不能直接在一个层次上跟它机械地对抗,也不能逃避。


批注:

①此语不见《传习录》或阳明书文。想是耳闻。


②还他以仁。佐藤一斋云:…仁,疑当作‘亲,。”捷案:一斋误矣。仁与义对。墨氏兼爱,有近于仁;杨氏为我,有近于义。均偏。参看《二程遗书》卷十三,页一上。

按:五教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等,故“亲”较“仁”字为切。“还”字参见《景德传灯录》:“问生死到来如何排遣?师展手曰:‘还我生死来。”,(卷十九)


③参见《万松书院记》:“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尧、舜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斯明伦之学矣。道心也者,率性之谓也,人心则伪矣。不杂于人伪,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用也。以言其情,则为喜怒哀乐。以言其事,则为中节之和,为三千三百经曲之礼。以言其伦,则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而三才之道尽此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全书》卷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卷下) 【二三五】有所忿懥等情绪的正确对待 问有所忿懥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
    净心斋阅读 3,688评论 0 0
  • 投射我儿读书明理,修身做人,每天阳光快乐,情绪平和稳定,越来越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投射我儿对家人、他人、社会...
    花开生两面阅读 761评论 0 0
  • 质直的快言快语是恶语吗?珍惜身边对我们直言不讳的人吧!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个网络会议,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我提前进入...
    多持在路上阅读 741评论 0 0
  • 8、 选左、右台及内朝、外朝五品以上官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托他们考察各地官吏,抚慰人民,举荐贤才,平反冤狱,任...
    华杉2009阅读 3,940评论 0 13
  • 摘抄 【原文】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①?”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②,恶勇而无礼者...
    减一加一阅读 1,08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