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三六】儒不着相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刘宗周云:“先生于佛氏一言而内外夹攻,更无剩义。”(《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二十一下。采入《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九上。东正纯误作黄宗羲语,东敬治沿之。)
[译文]
先生曾说:“佛教不执著于‘相’,其实却执著于‘相’;我们儒家对于‘相’执著,其实却对‘相’不执著。”
学生向先生请教其中的含义。
先生说:“佛教徒怕父子亲情相互拖累,就逃脱了父子亲情;怕君臣忠义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君臣忠义;怕夫妻情分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夫妻情分。这都是因为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才要逃避。像我们儒家有父子关系的,导之以仁爱;君臣关系的,导之以忠义;夫妻关系的,导之以礼节。又何曾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释疑:
佛家对待事物的方法是出离。儒家对待事物的方法是郑重应对,物来顺应,廓然大公。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儒家则强调入世,面对责任就承担责任,反而不着相。佛来了请进来,找个地方给他住,道来了,找个地方给他住,但这三间房还是我的。就跟这一样,你要着了相,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反而损失大。夫妇、君臣、父子,行一个天理。父子之间是仁,仁是天理;君臣之间是义,义是天理。要往下能动地处理,不能直接在一个层次上跟它机械地对抗,也不能逃避。
批注:
①此语不见《传习录》或阳明书文。想是耳闻。
②还他以仁。佐藤一斋云:…仁,疑当作‘亲,。”捷案:一斋误矣。仁与义对。墨氏兼爱,有近于仁;杨氏为我,有近于义。均偏。参看《二程遗书》卷十三,页一上。
按:五教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等,故“亲”较“仁”字为切。“还”字参见《景德传灯录》:“问生死到来如何排遣?师展手曰:‘还我生死来。”,(卷十九)
③参见《万松书院记》:“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尧、舜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斯明伦之学矣。道心也者,率性之谓也,人心则伪矣。不杂于人伪,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用也。以言其情,则为喜怒哀乐。以言其事,则为中节之和,为三千三百经曲之礼。以言其伦,则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而三才之道尽此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全书》卷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