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人要有志,有识,有恒。”我想就是这里说的动力,能力和毅力。
一、求知的欲望(动力)
“欲望”好比发动机,只有性能良好的发动机,才能让机器跑得持久。如果三天两头熄火,那是非常糟心的事情。我想学生的学习就如此。每天都需要人督促、强制学习的孩子,在学习的路上势必走不远。因为学习是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发生的,除非本人,否则任何外人都是无法替代的。
学习的欲望怎样产生?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当然有特殊情况,但大多数还都是普通人啊。)最主要的还是来自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家长和家庭氛围。
当一个人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家庭给了他怎样的习惯、怎样的影响,他就形成怎样的习惯和影响。一个有强烈学习意识的父母和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孩子大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他看到了榜样的作用。小孩从小有模仿能力,他的眼睛就是一台摄像机,他把每天看到的画面都摄入脑子里并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相反,如果每天孩子看到的都是父母拿手机玩游戏刷视频,他们模仿的就更快了。家长与其天天抱怨孩子不思进取,不如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与其天天闹得鸡犬不宁,不如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你变了,孩子自然就变了。这就是孟母为什么要三迁,这位伟大的母亲懂得环境对孩子巨大的影响。
有的父母很听话,尝试着改变。可是没几天,他们就耐不住性子了,又开始抱怨:“我都改变了,孩子为什么还不改?”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两千多天形成的习惯,你们试图用21天就改变它,那就是天方夜谭。况且你的改变并非真心,你是为了让孩子改变而做样子,如果抱有这种心态的家长,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
另有一种家长破罐子破摔:“我小时候不用别人管,我现在也不用管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一句冷冰冰的话丢给孩子。不知道这样的家长是否想过四十年前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成长环境的差异?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毅力,造就了吃苦的精神,激发了潜在的斗志,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而现在的孩子犹如温水中的青蛙,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更没有吃苦的精神。你丢一句话过来,我估计孩子除了委屈以外,是不会创造奇迹的,并且这样的家长也极端不负责任——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义务。“育”就是培育、养育。哪能光养而不育呢?
所以,想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最好先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少说两句,如果说教管用,我天天循环播放!
如果家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家长也以身作则了,那么怎样让学习的欲望持久燃烧呢?
我想教师的引领,同学的影响都会起作用。除此之外,最好的方法是从书中汲取力量。名人传记中记述的大量鲜活的事例说服力更强,精神号召力更大。当然,这些都是精神的引领,到实践中还是不能够坚持。那就使用运动的形式来促进坚持力的形成。
运动可以磨炼耐力,增强自控力,形成持久力。
总结一下:家庭氛围的营造,家长行动的引领,名人传记的激励,持久运动的保持一定会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欲望就是钥匙。钥匙有了,门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