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确定教学重点(一)教学内容:圆的定义 ,圆的一些相关概念。(二)教学内容解析圆的定义和圆的一些相关概念,是研究圆的性质的基础,圆的性质是进一步研究圆与其它图形位置和数量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全章的基础。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画圆,观察画圆的过程,体会圆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归纳出确定圆的两个要素,即圆心和半径,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的两种定义,结合图形弄清圆中半径、直径、弧、半圆、等圆、等弧的概念。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定义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圆的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和圆的集合定义。2.了解弦、弧、半圆、优弧、劣弧、同心圆、等圆、等弧、有关的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经历圆的形成性定义的过程和探索圆的集合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二)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动手画圆,观察画圆的过程,体会圆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归纳出圆的概念,并得出确定一个圆的要素。2.通过观察画圆的过程,引导学生首先感知圆是一个点的集合,并进一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个点的集合的含义,即:从圆的角度看,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从点的角度来看,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3.教师作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升思维能力。3、学生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学生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对圆、直径、半径等相关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还没有抽象成概念.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历经旋转画圆,经历画圆(删掉)并观察圆的形成过程,探究归纳出圆的概念,并理解圆的概念。这节课,既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概念,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教学难点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我采用实践探究、观察归纳、合作梳理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并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融合,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典例精析、动手操作理解概念、合作梳理要点归纳、课堂巩固、链接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环节 一 情境引入活动内容:由旋转引入圆课题,我们类比三角形、四边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圆的相关概念,师:请同学们先观察几幅图片,你能找到圆形么?可见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此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共同感受圆是美丽而常见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环节二 探究新知活动内容:师:体育老师要你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m的圆,你怎么画?说说你的想法?师:假设老师手里的绳子为5米,请你和你的同桌上台来演示以下。学生演示完,追问你认为在画圆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么?(引导学生感受圆的基本要素---圆心和半径)我个人认为括号内与你的问题不相符,应为端点作为圆心位置不能动,线要拉紧。师:我们把绷直得绳子可以抽象成一条线段,观察动画画圆的过程并思考(播放动画),你能说出圆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初步感受圆的形成过程,为圆的定义的归纳做准备)学生归纳圆的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此过程学生归纳不完全,尽量让学生表达,引导他们自己总结概念)其中,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注意:1.从圆的定义可知:圆是指圆周而不是圆面.2.确定圆的基本元素是:圆心和半径. 从画圆的过程可以看出:(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___, 几何语言∵点A、B、C在圆O上∴OA=OB=OC=r.(2)到定点(圆心0)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r)的点都在______。几何语言∵OA=OB=OC=r.∴点A、B、C在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圆上.圆的集合定义:在一个平面内,圆可以看成是到定点(圆心0)的距离___定长(半径 r)的所有点的____.我们古人对圆也有记载:战国时《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我国最早的几何学定义(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使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深刻体会圆可以看成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从而归纳出圆的两种定义,结合定义区别“圆”与“圆面”,突出教学重点。最后展示古人智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 典例精析(调整布局)在学案上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视,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强调证明过程。(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圆的集合定义,得出证明几点共圆的理论依据和常用方法。教师展示学生作业,指出证明中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和证明的书写习惯。)
环节四 动手操作 概念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画圆。1.分别以A、B为圆心,画半径为2cm的圆.2.以A为圆心,画半径分别为2cm、3cm的圆.观察第一题中两个圆有什么联系?----引出等圆的概念追问与圆B是等圆的有多少个圆?----无数个观察第二题中两个圆有什么联系?----引出同心圆的概念追问与点A为圆心的同心圆有多少个?----无数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通过画图,加深对圆的集合定义的理解,训练了学生动脑、动手和语言表述能力,强化确定圆的要素,深刻理解等圆和同心圆的概念)
环节五 合作梳理 要点归纳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或举反例.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课本80页后三段和后面黄色小方框,回答学案上的第三题.写完找小组分享成果。(1)什么叫做弦?(2)什么叫做直径? )什么叫做弧?什么叫做半圆?什么叫优弧、劣弧?分别指出一个优弧和劣弧.(引导学生给弧分类)(5)什么是等圆、等弧?学生写完找代表上黑板讲解小组的成果,分享完毕,老师追问,一条弧可以把圆分成两个弧---优弧和劣弧,特殊的弦直径把圆分成两个半圆。(设计意图:小组梳理下列相关概念:弦与直径;圆弧、半圆、劣弧、优弧;等弧。了解概念之间的异同。为消除学生的疲劳感,避免概念的空洞说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梳理概念,增加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环节六 课堂巩固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半径是弦;(2)半圆是弧;(3)弦是直径(4)过圆心的直线是直径(5)半圆是最长的弧(6)直径是最长的弦;(7)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巩固圆的相关概念,辨析异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圆所在平面内有一个点,该点与圆上各点的最小距离为4cm,最大距离为10cm,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设计意图:提升题,本题需要分类讨论,目的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画出图形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并为下节课讲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做铺垫, )
环节七 链中考 A.3 B.4 C.5 D.6(让学生感受中招有关圆的题型,增强学习自信心)
环节八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知识层面2.数学思想(学生会从知识层面总结收货,引导学生总结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学习了他的相关概念,后面我们将学习与圆有关的线段和角的性质,研究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正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并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本章后面学习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以及深度学习能力。它通过整体设计课程,避免知识碎片化,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为完整和稳固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去掉会不会更合适,这节课没有涉及其它学科)等能力。)教师寄语: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是因为脚在走,心不变。同学们,我们要心存定力,持之以恒地坚定自己的脚步,才能圆满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
环节九 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81页第二题、第三题选做题: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垂直BD于点O,点E,F,G,H分别是边DA,AB,BC,CD的中点,求证:点E,F,G,H在同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