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学习各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仅从上交材料中就可发现,标题含“信息技术”四字,就可想今后的工作有多艰巨。但我们终归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一起思考:“信息技术”转变为“信息科技”,是怎样的信号?
“信息科技”在新课标课程设置中按中央要求被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在此之前,与信息科技相关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仅被纳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或以地方课程形式在部分省市开设。
01课程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
之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操作,如文字录入、软件的学习和操作等,这些都不是信息科技素养教育的核心。技术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导向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个世界,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科技的进步,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种必备素养和技能,学校需要成为数字素养教育和信息科技课程的主阵地。如果把以前选修的信息技术课比喻成“0”,那么现在纳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课就是“1”,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
02“如果我们用昨天的范式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美国教育家杜威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原创精神”,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很明显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载体,是对未来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
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更新,正催生出许多新职业,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结构。2020年4月,国务院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生产要素范畴扩大,在传统三大要素基础上,新加入了“技术、数据”要素,生产要素变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种。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全社会在信息科技层面的认知差距较大。仍有不少人认为“孩子只需学好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长大再掌握信息技术为时不晚”。
新课标将信息科技课程独立出来并纳入必修,目标全民、全社会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部分地区,或感兴趣的同学。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信息技术掌握与数据处理能力,已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03“面向课程实施,如果要抓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是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新课标专家熊璋
与其他课程一样,信息科技课程也强调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下面4点:
(1)信息意识
(2)计算思维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信息科技课程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规划)、设计观(方法论)、步骤观(算法)和价值观(评价),时刻启迪学生对计算思维的体验,培养学生面对数字社会的基本素养。课程本质是解决问题,而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是信息科技学科中的根基。
计算思维简单来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样,任何人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它将一个复杂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极度理性化的处理流程—即按照流程步骤依次处理,其他人(计算机)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计算思维独立于编程存在,不完全等同于编程,但编程与计算思维又密不可分。
信息科技纳入新课标必修课,一个是国家对信息科技人才的渴求推动了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信息科技调整为必修课,这是中央的要求,国家的意志,足以可见重要性。一个是信息时代,每个国人都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和技能。
新时代青年不再面临着革命先辈那样的艰苦环境,但民族复兴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青年一代重任在肩,更要有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接过前辈手中艰苦奋斗的接力棒,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肯干实干,以实干书写人生,用奋斗镌刻荣光。共勉!
备注:本文多处参考借鉴网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