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九九】心上用功学圣人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译文】
“孔子的气魄宏伟,但凡帝王的所作所为,他都能从心上一一加以体会。就譬如不管大树有多少枝枝杈杈,都是从树根的培养做起,自然就枝繁叶茂起来,并不是从枝叶上用功去培养根本。学者向孔子学习,若不在内心的良知培养上用功,却急切地想去学那气魄,就是把功夫做颠倒了。”
释疑:
万事万物,皆从这心上起,心是一切之根本。
心上用功,功用上心。说起来很顺口,但实修起来,往往让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心上功夫没法写成秘诀而重复使用,只能自己去真学,真修,用心体认。
圣人即是良知光明的人。所以笃实致良知是成就圣人的唯一正途。
良知学是培根学,致良知即是在心上“存天理,去人欲”,在根本处做工夫。根深叶茂,源头活水,圣人气象万千,也只从良知中来。若只学那水流湍缓,枝繁叶茂,而不去根源处涵养功夫,最终不过山间竹笋、墙上芦苇而已。
精讲摘要:
心就是根上的,从根上出来的枝枝叶叶如同孔子从心上领会帝王事业一样,帝王将相的事情很多,当孔子从根上明白,所以那些枝枝叶叶的事情也都不在话下。学孔子要学孔子在心上用功,从根上长劲儿,不要学孔子那个气魄与表面形象,那样就做颠倒了。
批注:
①参见《答王虎谷》:“程子云:‘知之而至,则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自有不能已者,循理为乐者也,非真能知性者,未易及此。知性则知仁矣。仁,人心也。心体本自弘毅,不弘者,蔽之也;不毅者,累之也。故烛理明,则私欲自不能蔽累。私欲不能蔽累,则自无不弘毅矣,弘非有所扩而大之也,毅非有所作而强之也,盖本分之内,不加毫末焉。曾子弘毅之说,为学者言,故曰不可以不弘毅。此曾子穷理之本,真见仁体,而后有是言。学者徒知不可不弘毅,不知穷理,而惟扩而大之以为弘,作而强之以为毅,是亦出于一时意气之私,其去仁道尚远也。 “(《全书》卷四)
②汲汲。不停止也。
③王守仁言孔子欲行道于天下,道不行,退修六籍。朱熹学孔子,”却倒做了”,早岁便要继往开来,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悟。(参见第100条)。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