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跑步,到现在断断续续快十年了。而17年到19年间个人最好成绩一直没有突破过,中间原因很多,有口罩原因停了几年、跑步时间不够、有氧跑让人开心不想练速度等等,最终的原因是不愿改变。
在跑步圈里瞎混,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友活动,跑友说的一些专有名词也知道,大神们说的一些概念也听说过。从没深层次地想过这些概念的原因和目的,听过也就听过了。今天来图书馆还书,把《你也可以跑得更快》这本书边看边梳理了一遍,发现以前的听过的概念串起来了,形成了系统。再分析自己跑步训练时遇到的问题,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实践下去我相信提高就在眼前。
刚工作时喜欢和同学一起跑在马拉松赛道上,感受不同城市的风景。虽然成绩对比后也有小小的失落,但在有氧慢跑后的舒适中抛之脑后了。马拉松中签后进行一次长距离拉练后确认有完赛实力就行,也没有给自己设定过一定要完成的目标。后来朋友不跑了,搬家后也不参加跑团活动了,口罩时期又来了,体重上去了不少,偶尔跑个几公里算是断断续续地维持着跑步习惯。
23年底忽悠同事们一起跑步,相继参加了一些马拉松,重新拾起这个爱好,还是维持之前的训练强度,一直没什么突破。24年博哥从十公里、半马到全马一路通关斩将完成全链路的路跑赛事,我知道他背后是有强逻辑支撑的。当在指导我们跑姿的时候,知道是对的,但错误的习惯根深蒂固后太难改变了。
今天梳理书中内容后脑海里有了清晰的脉络,日常遇到的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做出自己好好训练、提升核心力量的承诺后很难改善的场景了。
跑得快主要是力量、耐力、柔韧性、速度和跑步技巧决定的,没有知识系统之前只采用了长距离有氧慢跑的方式。这种方式提升的能力是片面的,这些片面的能力保证了我的有氧耐力处于一个不错的水平,跑步之后的拉伸使自己的柔韧性也算可以。现在所缺的是力量、速度和跑步技巧三方面的内容,力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速度和跑步技巧的提升能让自己的成绩上一个大台阶。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跑得有多远,即相同的时间跑得距离越远越好,距离是由步频*步幅决定的。同时增加这两个因素速度会大大提升,但柔韧性不够好的情况下强行提升步幅容易受伤,可以先从步频提升开始。如果是刚开始跑的最好从一开始就保持高步频,人都是倾向于安逸的,当习惯低步频后就很难再提高步频了。打破旧有习惯是不容易的,如果有了清晰的目标知道为了什么而改进时,内心就会生出一股劲来冲破旧有秩序。
以前认为跑得舒服就行,不用太在意跑步技巧。实力相当看到别人跑得既轻松又快的时候就明白对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只有赤裸裸的现实撞到自己的眼前时才明白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差距有多大。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跑步技巧能达成用最少的能量干最大的事情的效果。网上有很多跑步姿势的讲解,看了听了都没走心。今天理解了所谓的跑步技巧就是减少能量消耗,最大效率的利用身体的能量,有这个底层逻辑的支撑,为什么要采用合理的跑步姿势内心就有了根据。
跑步时抬头挺胸能使呼吸更加顺畅,是因为胸腔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空气(氧气),摄入的能量多了就能迈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频率。如果是驼背塌腰,除了摄入的空气减少之外,背部紧绷的肌肉还会消耗更大的能量,摄入少消耗多,跑得必定累。
顶尖高手跑步时上肢是稳定的,头和身体的左右晃动也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支撑。不用脚后跟着地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会使身体重心后移产生刹车效果,不仅浪费很多能量还对身体造成伤害。知道了跑步姿势背后的原因我很乐意去追寻高超的跑步技巧,高效的利用自己的能量。
阻碍自己跑步速度的因素是呼吸、腹部肌肉不够强、速度训练不够。呼吸问题可以从增大摄入、高效率利用的方式提高(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思路去解决),在公园河边能氧气含量多的地方跑(增大摄入),采用腹式呼吸、鼻式呼吸、节奏呼吸等方式(高效利用)进行改善。腹部肌肉靠通过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方式来增强。速度增强可以通过法特莱克跑或间歇跑来提高自己的乳酸阈值和速度耐力。当知识编织成系统之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书中的一句话给我很大启发,当你跑得不够快的时候,你要思考是呼吸、双腿、核心肌群力量、手臂、胃、腹部肌肉还是耐力具体是哪个因素阻碍着你,找到它并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