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67)
黄岐之
“吐血”
[摘录1]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意义]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不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不降,脏腑之血,因此口吐。而肺气之敛,也因胃气之降,吐血衄血之证,都以降胃为主。
[感悟] 吐血衄血之证,都以降胃为主。肺气不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不降,脏腑之血,因此口吐。而肺气之敛,也因胃气之降。
[摘录2]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意义] 胃气不降,原因在土湿,土湿之原由,在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不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因此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都是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化,饮少而不化。一旦土衰而阳绝,则性命倾向于死亡,故大吐瘀血之人,太多会亡。
吐出的血色红鲜者,则由于肺热。开始为上热,但最终变中寒。血藏于肝,肝木生火,心火之热是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因此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病者上热之时,推究其中下,也是湿寒。因此,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之火)升泄。非(不是)戊土之逆,而火何(怎能)以升!非(不是)己土之湿,而胃何(怎能)以逆!非(不是)癸水之寒,而土何(怎能)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在)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这是自然之理。
[感悟] 胃气不降,原因在土湿,土湿之原由,在寒水之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都是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饮食减而不消化。土衰而阳绝,则性命倾向于死亡。
胃土不降,则君相(之火)升泄。胃逆火泄,升炎于(在)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这是自然之理。
[摘录3]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意义] 如果病人零星咯吐(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血见于痰唾之中是病证稍缓。血去不多,则气泄不多,也是中下寒湿,一时不至于病情严重。如果遭遇庸医之手,久服清润,衰败中气,则也是必死。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个仅能救活五个。从唐后医书,都用滋阴泻火,古今不变,百个不能救一个,实在悲哀。
[感悟] 病人零星咯吐,血见于痰唾之中是病证稍缓。血去不多,则气泄不多,也是中下寒湿。如果遭遇庸医之手,滋阴泻火,久服清润,衰败中气,则是必死。
[摘录4]
灵雨汤
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意义]
药方名:灵雨汤
药方: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治大吐瘀血者。
方解: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这是不变之法,尤为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来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积盛)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渐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加速死亡。若温中燥土,使阳回祛湿,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更甚,蜀椒、附子,也要加大用量。
如果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并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还是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药。
[感悟]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去湿温寒,清金敛血,疏木行瘀,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这是不变之法。
如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加速病亡。如有上热,并非实火,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药。
[摘录5]
白茅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意义]
药方名:白茅汤
药方: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治零星吐鲜血者。
方解: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然由于土湿胃逆,而肺有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用量是芍药两倍。仲景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是治相火之极旺的病人。但此等很少见,不得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程度,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是切不可用。
[感悟]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然由于土湿胃逆,而肺有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上热不敌下寒程度,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是切不可用。
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用量是芍药两倍。仲景三黄泻心汤不得轻用。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