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3-27 观影《帕丁顿熊》
前日夜里看完了《帕丁顿熊》这部电影,觉得还蛮有意思。主要角色刻画,感情铺陈还蛮动人,帕丁顿熊也确实超级萌。片子的剧情倒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也就是一个『初识—隔膜—相知—误会—大Boss—完美结局』的套路,不过倒也算是有起有落。
关于这部片子,其实我隐隐感受到的是两种心理、思路的对抗。第一种是看上去比较幼稚但又很温暖的,对于陌生的人或事物可以很好的接纳;第二种则是看上去要现实一些的,对于陌生的东西很排斥。帕丁顿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好的秘鲁森林,他所了解的伦敦都只是来自于克莱德的那几句话,”You are sure to be warm welcome.” 他和自己的叔叔阿姨,反复地听关于伦敦的介绍,会说几百种不同的谈论天气的俚语。帕丁顿一直觉的会了这些,它在伦敦一定可以寻到一个合适的、温暖的家一般的东西。
然而,事与愿违。当帕丁顿吃了几十瓶果酱,倒海翻江来到伦敦时,他感受到的只是来去匆匆的冰冷人海。他提着自己的手提箱,站在帕丁顿车站的中央,来来往往的人从他身边走过,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回应他的话语。他在不停地说着自己从介绍那里学得的英语问候,和那些关于天气的谈论。只是,没有听众。
幸运的是,Brown这一家人从火车上下来,遇见了他。Brown夫人甚至主动上前来和他搭话。并且很慷慨地提出让他暂时住到家里来,一面帮他寻找一个合适的居所。
这其实也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了,一种是视而不见,一种是主动示好。我想,电影中的这个场景里,帕丁顿不再是那只来自秘鲁的熊。他其实就是一个来自异乡、初到伦敦的年轻人。他站在人来人往的车站,英语还不是那么利索,他希望向周围的人寻求一些帮助。大部分人直接无视了他,匆匆走过,继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也有少部分的人会去关注一个陌生人的请求。
Brown这一家内,也是有两种态度的对比。Brown夫人和小男孩都挺喜欢帕丁顿;而Brown先生和小女孩则不那么希望帕丁顿留在他们家。然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他们也慢慢地接受了可爱的帕丁顿作为家庭的一员。这样的一个转变在最后Brown先生对大反派的陈辞里得到了充分的解释。Brown先生说到:虽然我们是不同的,但因为我们爱着彼此,我们依然是一家人。这让我想起前几日写的那篇《聊一聊<摩登家庭>》,家人之间有不同和互相的看法、不满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互相的爱与理解可以让我们求同存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在影片的最后,帕丁顿写到,伦敦其实很好,因为这座大城市让每一个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适应的地方。我想,如果多一些Brown夫人一般的人,也许不同的人之间都可以更加亲密些。这在现实社会似乎难以实现,姑且把它称作一种愿景吧。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地方令我很感兴趣。当克莱德教授从秘鲁回来之后,因为没有带回帕丁顿熊的标本而遭到了整个地理学会的质疑,最终甚至被剥夺了会员的身份。他向那些学者们辩解说,帕丁顿熊们都是教化了的,有智慧的熊类。却被那些学者们反问,『他们怎么可能是有智慧的、教化了的?他们喝下午茶么?他们玩填字游戏么?…』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好笑。怎能随便的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广阔天地里新发现的事物。这意味颇有点像清朝时期民间盛传的谣言,『西洋人都是蛮荒之士且身体构造有恙,因而他们竟然不能下跪。一旦下跪,他们的腿就再也站不起了』自大、愚昧、无知!!也许小孩子是真的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的,他们的脑袋里还没有那些个条条框框,他们也许还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但当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的久了,每天都奔波与生计了,也许就没多少时间去揣测事情的可能性了。都喜欢上了简洁明了的结论和经验:『A的标准就是B』『做了C就一定D』。
言而总之,这部电影诙谐幽默,且有萌萌的帕丁顿坐镇,必能博人一笑。而这部电影也不乏一些深刻的话题,它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不要封闭自己的热情与同情;不要封闭自己的见识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