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浴血黑帮》,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主人公汤米·谢尔比说:“学校和人生的区别就是:在学校,你先上课学习,再参加测试;而在人生中,你得先经过考验,才能学到宝贵的一课。”
这就和学生时期和进入社会时期的我们一样。
在学生时期,一切多是安排好的,有明确的确切的可执行线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这条既定路线走下去。
这种确定感,会让我们觉得踏实,不需要有别的任何困惑。
可进入社会之后,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重新洗牌的问题,甚至游戏规则都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人生来就不在罗马,究其一生可能也到不了罗马,但由于终点过于遥远或者说终点的奖励过于丰厚,我们总是觉得我们有这个机会。
学生时期就是壮志凌云的,觉得自己非比寻常定要干一番大事。
可进入社会之后,游戏规则变了:有资源比有能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
当然一开始还是斗志满满,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绩。
然后开始找工作,从这一步开始,就已经让人觉得不对劲。
工作找来找去,永远无法找不到满意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对方公司觉得你配不上。来找你的公司,你觉得不合适。
找工作在第一步消耗你的精神力,从身体的内部到外部对这一切感到难受。
可是要生活啊,并且要相信自己能做好啊。
之后以一种急迫的心态,抓住手上拿到的offer快速进入一段工作中。
工作内容和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其次同事间关系让人疲惫,时不时的外出团建耗尽了自己周末独处放松的时间。
有时候大概会想,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在职场真的应该很难走远吧。
问题就这样一直累积,直到某一天爆发然后毫不犹豫的离职。
离职后的时间,短暂的觉得放松以及快乐。
问题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导致的焦虑。
所以,又要重新找工作。
每天从睁眼第一时间拿过手机刷招聘信息,到晚上凌晨两三点还在熬夜刷招聘软件。
有时候会想,工作的时候真的非常不快乐,加班透支身体;可是没有工作也并不完全快乐,往往要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而焦虑,甚至作息不规律以及身体出现问题。
感觉自己好像解决不了这一切,挣扎而又痛苦。
那就向外寻求帮助,向朋友倾诉并寻求建议。去看书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经历人群的建议。
最后的最后,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建议的最大意义也只限于参考,具体实际行动中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问题调整。
所以,很多时候,倾诉和寻求帮助确实有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但是没办法解决问题。
还是要去付诸行动,要在成千上百家公司提供的成千上万个岗位中找一个岗位。
如果毫无目的的刷着求职软件,最后的结果就是严重的精神透支,以及对工作的进一步厌恶。
我们时常陷入的痛苦在于,工作只能让我们糊口,而我们却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可是到头来,实现的只有老板的利益最大化,工作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糊口生存下去的工具。
所以,当你陷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焦虑迷茫中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想要什么。
而且要很明确的一点就是,相比于工作,更重要的是收入。
或许,当我们有收入的时候,我们还会那么纠结的想要继续去工作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都会是不愿意的。如果有钱,大部分人不会去工作。
那种拧螺丝的工作,看不到尽头的工作,繁琐劳累又不稳定的工作,谁爱做谁做去吧!
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要在每一个节点上做出选择并为之承担责任。
解决问题的重心应该是行动而不是思考,杨绛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当你为找工作而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最急迫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没有收入是令你最苦恼的,那就随便找一份工作,先去获得收入。
至于工作之后要面对的其他问题,只需要和你当下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做对比,相较之下哪个更重要就能得到答案。
工作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