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我们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概念,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就有些模糊了。再去做作业发现错误百出。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答案。
我们都知道记住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也不等于掌握了。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就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书中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教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时。教材很简单,学生好像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材料。要求学生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教师再设计一些不同变式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就对知识的复习和运用结合在一起了。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有一些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需要重新回想,去思考。教师也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另一个例子是上历史课时,要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思考因果联系的关键点,也就是第八讲讲到的,原有知识跟教学大纲之间的那个交交接点,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更新认知,完成观念的建构。概念不能够被灌输只能够与外界的交互过程中,通过思考来不断的建构。
概念的掌握一定要伴随着运用,这涉及习题的质量,主要是理科。要制造认知冲突,设计交集点,主要是文科。教学的本质就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当我们在每一节课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就越少,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苦恼了一年。当时苏联的教学要求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挨个提问,进行评分。那这样会带来很多的弊端,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情景: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那其他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一轮下来,大把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而且提问还可以造成遮蔽,并不能完全的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就让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任务。任务设计并不只是让学生重现知识,而是将对知识的重新思考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关注。
检查家庭课业实际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那我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检查的学生学习成果呢?通常是测验、作业和提问三种方式。那我们深入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那种方式最适合?比如课题提问,那提问的目的是什么?一种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种是集体讨论。再思考一下检测应该提问哪一类学生?是集体回答还是点名回答。那讨论交流又要如何提问呢?是点名还是自由回答?我要对如何检查学生的手段有觉察有思考,让评价专业化。评价专业化也一定是在一个系统中而不只是评价这一单因素的问题。魏智源老师有六条建议:第一是知识清单要清晰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第二对知识的性质要有研究,因为知识性质界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第三教学环节要干净,要减除多余的无效的东西。第四测评要科学,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测试方式。第五要提升效率,要让学生训练有素。第六要照顾差异让评价有弹性。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苏联教育评价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是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评分,那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评分看作我们平时的课堂小测。
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评分不能够外在于教学过程,评分是内部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第二评分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师生之间应互相信任,而不是对立的。只有这样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给了四条建议。我们先思考一下;给学生评分的目的是什么,是查漏补缺而不是进行排名。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这样的评分才有分能量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不要打不及格分数。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们打了不及格分数,那这样的评价就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羞辱,而学生这种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束缚智慧活动,大脑会变得越麻木。我们要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第三,如果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比较模糊,或者对这一块的学习还没有完成。那就不要给予任何评分。这时的评价没有任何意义,应该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尽量避免提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应该追求知识的转化,也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能后在学过的知识中发现新的东西。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复习要讲究策略。如果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譬如说,一下子要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