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我们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没有理论层面的标准的,要么是情绪化决策,要么是利益导向,也就是说衡量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标准是:短期是否能带来利益,通俗地说就是能不能赚钱。这些衡量依据只能算作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是都不是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的最本质的思考。
因为行动是成本的投入,会带来消耗,有形的消耗是:金钱,无形的消耗是时间、精力、注意力等,同时还有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因为人的有限性,我做这件事的同时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所以,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候就缺一个决策的标准,我如何判断当前出现的“机会”是否是我该做的事?
华杉老师在前面『品牌资产观』的部分讲到:“品牌资产观是什么?就是:能形成品牌资产的事儿我就做,不能形成品牌资产的事儿我就不做。做这件事儿可能有好处,但是,不能形成品牌资产。像放焰火一样放一把就没了,这事我就不做。它不能形成资产,那都是浪费我的时间。不断地重复去做那些能形成资产的,能形成利息的,以后还能再拿东西来贴现的事情,这就是思维上面很大的区别。以这样不同的思维去做品牌,时间越长,拉开的差距就越大。”
这里可以看到,做任何一件事/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形成资产,积累起来。这样一方面,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的投入/消耗不再是「花费」,而是成为「投资」储存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像雪球一样滚起来,越滚越大,未来是可以获得利息的。
当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要判断,这个机会是否与自身的「品牌资产规划」相关,是否有助于积累品牌资产,有助于积累品牌资产的事情就做,不能形成品牌资产的事情就不做。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强调成本定律,把它作为第一定律呢?就是因为成本问题是我们看所有企业问题的第一视角。我们在企业所做的任何一个工作都可以归结为,要么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要么是降低外部交易成本。比如说我们要取一个名字,要设计一个标志,要设计一个包装,要做一个营销传播的活动,以及我们考虑要买流量等等,都是在做降低外部交易成本。所以,你有了这个评价的标准之后,再来讨论一个企业形象的设计、品牌的设计、包装的设计、广告的创意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它有没有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如果有两个方案给我选,我就会选哪个方案的交易成本更低。”
在做事的时候,又会遇到一种情况是,做一件事情的方案同时出现好几种选择,该选哪个呢?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看到,进行决策的第一定律是:成本定律。成本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内的「内部交易成本」,一个是对外的『外部交易成本』。这两个成本叠加在一起是企业经营的总成本。降低成本也是从这两个方向思考的,对内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对外如何降低外部交易成本。最终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的「总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企业经营的『总成本』才能在同行的竞争中实现「总成本领先」,从价格上形成同行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