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也好,创业找合伙人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
改变一个人,是非常难的事情。
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要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判断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口音,衣服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在人际关系中,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如果你只是做用户,想短期关系、捡现成的,那你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层就够了。
前两个层次只能抓表面数据,接下来的三个层面才能深入了解一个人。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对于产品经理,分析用户情绪是与用户沟通的起点,有四种基本的情绪: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比如,看着别人摇到了红包,自己跟着也摇,摇了几十次,突然间得了一个红包。这种感觉,就是爽。
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用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你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愤怒和恐惧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所以,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什么是愤怒?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舆论的恐惧。
恐惧是边界,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其实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劲。
做产品就要抓痛点,什么是痛点?
很多人会把“难受”当痛点。
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每个人的痛点就是他的恐惧,恐惧就是痛点。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为什么有的用户会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在这个角色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第一,要学会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第二,要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是打破防御,而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是根本不会让用户启动防御的。
产品是静态的,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注视一会儿。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
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源自一个德语词汇,本意是“绕过防御”。
催眠怎么做呢?
微笑是一种催眠,它会让你放下防御。
重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角色下面真实的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当你要认识一个人,或者要做一个产品时,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个层面下功夫?
你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这就是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