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的工业化起初是离土不离乡,所以一开始城市化并没有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化也是边走边看摸索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劳动力从隐形变成显性,如何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安置,制度逐渐放开,人口能够流动了,但是户籍制度没有变,福利还是跟户籍挂钩,于是对劳动力转移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提纲
空间经济与经济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 World Bank2009)
土地使用权制度对城乡迁移的影响(MGK2011)
迁移限制对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和生产率的影响(Au&Henderson2006a; Au&Henderson2006b)
高速公路网络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Fabery2014)
城市的本质和城市化的本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
城市的本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agglomeration)
集聚的好处(向心力)
(1)共享机制:资本品(规模经济的特点,资本密集型)生产共享,共享上游资本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降低投入品成本;基础设施共享,大城市才能提供大规模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一定都用于生产,也包括生活方面,电影院、图书馆、公共广场,如果没有大量人口集中,没有那么多纳税人来分摊公共品的成本,基础设施建设会遇到困难。
(2)匹配机制:完全竞争模式里,生产者、消费者都完全同质,现实世界生产者技术千差万别和消费者偏好千差万别,找到合适的产品和消费对象,以及合适的中间产品、合适技能禀赋的劳动力,都是在异质性环境下找到合适自己的交易对象,集聚越多越能找到合适的。
(3)学习机制:城市是创新的发动机,人口稀少的地方不容易创新。创新要求新东西的刺激,农村没有新思想,每天都是daily routine,思考变少,扼杀创新;城市有四面八方来的人,行为规范、思考方式有巨大差别,基因也有多样性。思想文化语言多样性,想象力,new idea。没有创新,规模报酬递减总会体现出来的,生产率就会下降。
企业效率高了,效益就会提升,大家都往城市集聚。
但城市可以无限扩张吗?
集聚的坏处(离心力)
密度过高带来拥挤效应:不仅是交通的拥挤。公共资源都会拥挤,公海捕鱼的人多了,影响到了其他人打到的鱼,那就产生了拥挤效应。路上人车多了,车流速度下降,时间浪费在路上,劳动力会有浪费。公共资源有关的领域都会产生拥挤。教育资源拥挤,排队上学,可能排队都排不上,劳动者的单位产出不足以提供新建学校的成本,低效率劳动力承担公共品的能力降低。
向心力和离心力在某个点达到均衡,tradeoff
1610年的伦敦只有4平方英里,住了45万人;1910年24平方英里,7万9千人/平方英里。密度下降了,拥挤成本会下降。2001年,人口密度3万4千人/平方英里,面积280平方英里。
交通条件改善可以让城市扩张(一圈一圈往外),只会增加通勤成本。交通技术条件改进,用通勤成本替代拥挤成本,把密度降下来。集聚到一定程度就要城市扩张,城市面积扩大。
集聚正效应在不同产业上有差异
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集聚效果更明显
(1)服务业对土地使用量更少,可以装进很高的大厦里;制造业设备很重,不能造很高的楼,会塌的(也有规划上的问题,早期为了引进外资,给外资制造业批了太多的地,他们就可以只造一层楼,占很多地)
(2)服务业内部共存共荣,相互依赖性很强,比如高校培养学生,需要很多企业来吸收学生,服务业之间互补性更强,自己给别人提供服务,也需要别人给自己提供服务;制造业在产业内有相互分工合作,但发生互动交易的企业是有限的,所以集聚效果没有那么大。服务业城市的最优规模要大于制造业城市。
制造业内部,相比于成熟的制造业,新兴的生命周期早期的制造业集聚效应更大,因为它更加标准化,更依赖于研发,在匹配机制和学习机制上收益更高。
城市最优规模与产业定位
城市群与城市圈(分工关系)——长三角一体化
成熟制造业城市强调专业化分工,大城市来做服务业(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金融服务、会展业、企业总部的商务活动)。大城市周围有大量成熟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的小城市。城市之间的层级关系和分工关系(理论上最优的都市圈、城市群)
实际上并没有做到高度专业化。制造业扎堆,因为有些产业的增值税比较高,所以大家都要搞。
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涉及价值链,全球化
城市化的本质:生产活动向中心区域集聚的过程,导致的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核心是要打破经济分割现象
分割发生的原因
行政边界:比如国界
政策障碍:比如户口
土地使用权制度对城乡迁移的影响(MGK2011)
中国的城乡迁移障碍
一般文献的关注:迁入地的限制
譬如:户口制度(Whalley&zhang2007)
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歧视
本文关注:迁出地的限制
具体而言:土地使用权安排对迁移的限制
如果离开农村,分到的土地就会被别人分走,这样会使离开土地有很多顾虑,即使走也走得不彻底,家里要留个人种地,不能让它荒了,土地产出是进城的机会成本;在村里建的房子也是机会成本;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的损失
迁移的决定因素及限制迁移的负面影响
Harris&Todaro(1970)迁移模型
农村收入与城市期望收入之差决定迁移率
限制迁移的负面影响:
城市化不足,降低生产率
城乡不平等: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减贫
农村环境压力
托达罗迁移决策公式
一期迁移劳动力数量:
这个模型是为了批判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没有稳定的就业机会,忽悠农村居民进城,但是城市化一旦停滞,这些农民工就会变成贫民窟的贫民
政策含义
劳动力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
开拓城市就业机会不一定减少城市失业率;
平衡城乡就业机会;
减少对中高等教育的过度投资。
中国农村的地权安排
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
农户通过承包合同拥有土地的“准私有”产权
包括:剩余收入权;不受妨碍的使用权;保有权;转让权(出租权,不能卖断)
农户地权的有限性
土地的再分配(承包期);
强制征地下承包合同的有效性;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不发达;不能抵押融资——资产与资本(德.索托)
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迁移决策的两个路径
土地所有权----绝对地租
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相对地租);使用权(耕作权)(投资收益)
迁移导致土地被攫取的风险
迁移减少了地权的安全性
迁移缩小家庭规模引起土地再分配——迁移税
攫取减少也可能导致农村需要更多劳动力
是否拥有充分的出租土地的权利
迁移形成的劳动力损失会降低土地的回报
数据
伦敦大学城大学、剑桥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
2004年农户调查数据
针对农业用地
2005年农户调查数据
针对林地
模型
二元因变量的Probit模型:讨论是否家庭成员迁出
泊松(Possion)模型:讨论有多少家庭成员迁出
变量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反映土地使用权安全性的变量
反映是否使用权是否能够出租的变量
计量结果
是否迁移决策
迁移的家庭成员数量
土地使用权制度对城乡迁移的影响(MGK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