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集市买瓜果,我几乎都会天真地问一句:“好吃吗?”“好吃。”每次卖瓜果的人都会笑着回答,但可以听出来语气并不是很肯定。如果是中老年人,我就会说:“肯定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吧。”他(她)就也会很怀旧地说,唉,那肯定是没有了。然后我们都会各自感慨几句,在感慨中完成了交易。
小时候的味道,好像真的再也没有了。想想很留恋。
小时候,我们吃的瓜果什么就是什么味,地道,醇厚。不像现在许多东西,味道模棱两可,吃到最后,差不多都带有白菜根味儿。往往外表挺光鲜,但可惜往往只是外表。比如西红柿吧,看着红艳艳的,拿到手里,铁蛋似的,硬邦邦,切开,里面的籽还是青的呢,味就不用提了,丝毫没有西红柿的味儿。让你觉得你买的东西都被人动过手脚了,吃得心里很不踏实。
小时候,这些瓜果什么的,自家的菜园子里几乎都有,随便摘,都好吃。但是,许多调皮的男孩子,偏偏喜欢偷吃人家地里的。先生曾跟我说过他小时候跟小伙伴偷西瓜的故事。几个小孩子,晚上做游戏捉迷藏玩累了,就相约去偷西瓜。到瓜地时,瓜棚里看瓜的老头已经睡着了。他们就按约定分散开来,专门偷人家旁边插小棍子的瓜——那是种瓜人选好的瓜种,自己插棍子做记号的。他说,那样的瓜又大又甜。有一次,看瓜人醒了,月地里边追边骂。他们吓得四散狂奔,他鞋子都跑掉了一只。他说的时候,我笑得不能,怎么没想到他这么个憨实人,还有这一段光荣历史。
小时候吃的鱼和肉也比现在的好吃。那时候,放学回家,要是家里来了客,那可是跟过年似的开心 ——可以吃到猪肉了!萝卜和肉还在锅里炖着,就急得在灶台边转来转去了。但妈妈说女孩子不可以好吃,只能忍着。婚后跟婆婆聊天,说起先生小时候许多事,有一件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家里请人垒墙头,割了点肉,跟萝卜一起烧。吃饭的时候,他眼盯着盘子,专捡肉吃,夹一块又一块,也不顾客人。我婆婆急了,又不好明着制止他,就在桌子底下扭他的腿,但他只是望了望妈妈,仍然不住筷子。我听了,感觉又好笑又心疼。问他为什么现在不爱吃肉了呢?他说现在肉没有肉味,不好吃。
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说是一个常买菜的阿姨买了昂刺鱼回家,洗的时候发现鱼掉色了!后跟踪采访报道,原来养鱼的人为了使养殖的昂刺鱼更像野生的,便在整个的饲养期间都喂一种能使鱼身带黄色的饲料!喂多了,有时洗的时候,就会“掉色”。吓得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买昂刺鱼吃了。
小时候的人与人之间也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候上下学常常都是结伴走,边走边玩儿。家境再好,也没有人接送孩子。很少听到有拐卖小孩之类的事情。我们在路上遇到人家拉板车,特别是上坡的时候,那必定帮忙推一气。遇到老人背口袋的,手里提重物的,都很自然地上去帮忙,从来没想到会害怕被老人讹上。庄上谁家来了客,好多家的当家人会被请去陪客。你家树上结的桃子,我家园子里长的香瓜,互相馈赠。而现在人们基本上住对门几年没说过一句话。
很多年前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个乡下蚊子和一个城里的蚊子是好朋友,有一次乡下的蚊子请城里的蚊子到乡下玩,到了晚上就请城里的蚊子吃饭。因为乡下人穷,都不挂蚊帐,所以两只蚊子饱餐一顿。
过了些日子,城里的蚊子回请乡下的蚊子到城里玩。到了晚上也要请客人吃饭,可城里人都挂蚊帐,两只蚊子在城里转了半晚也没找着个可叮的人。可是又不好让客人空着肚子回家,城里的蚊子只好带乡下的蚊子到庙里去,两只蚊子对着泥菩萨叮了半天,天亮了乡下的蚊子就回家了。
回去以后,其他乡下的蚊子问它:“城里怎么样啊?”,它回答说:“城里哪都挺好的,就是城里的人没有人味儿。”
“城里人没有人味儿”,以前觉得这句话是骂城里人的,很解气,可现在不管城里乡下,还剩有多少“人味儿”?从粮食到瓜果菜蔬和家禽,哪样是让人放心的?
村庄消亡后,许多人伤感不已。其实,许多美好的东西,早已在它之前就消亡了。
那些好味道,只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