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贵州大学学习间隙,去了趟阳明洞,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了初步了解。这次异地出差学习,对“格物致知”有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现把学习感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理解,“格物”就是实践,“致知”就是理论。致知是格物的收获,就是实践出真知;致知是检验格物的多少、深浅标准,也就是理论知识指导现实实践的多少与深浅问题,理论能不能指导实践,有没有用,有多少用。格物可致知,致知又可格物。就像理论和实践,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不格物而难以致知,致知者则易格物,反复循环,不断飞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如此往复无穷。
从字面上也好理解,“格物”就是把一个事物划成很多很多的小格子,再把局部的小格子放大,放大放大再放大,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格物就是认识、探究事物的内在原理,去分析、研究、探索、摸索,掌握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达到充分熟知事物的目的。“致知”从字面上也好理解,就是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提炼新精神,进行科学的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如此不断反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比较全面、综合、分析、提炼而成,最后仍需实践验证。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是一个注重“格物致知”的人。他在《日知录》里写有一篇《与友人书》,就是给朋友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读书,又不出户,则为面墙之士。”他劝朋友别整天呆在家里读书,还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事物的本源,来印证书本上理论上的东西是不是正确。“出户”就是“格物”,“读书”就是“致知”呀,你看,该同志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出门实践,堪称“格物致知”的楷模和典范。
我们愿意并主动为格物致知的学者、智者,都有希望为社会留下宝贵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格物,才能致知。学而知之,才能学而优则仕。当下一些人不愿格物致知,喜欢摆弄手机小视频等碎片化的东西,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不学无术,空度春秋,虚度年华,只长岁数不涨智,当现实中遇到困难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对新机遇失之交臂,对新问题束手无策,那才是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啊。
成才之路上少不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成就了多少成功人士。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危难之时显身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格物致知吧,它能历练你的人生、成就你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