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Science of Motherhood
制作:NHK
观点总结:母亲们奉献的背后,隐藏着她们的不安和孤独。
一、“集体抚养”模式不适合现代社会,没有提前适应让现代母亲产生不安感
非洲巴卡人的家庭一般人很多,十一二个都是正常的,孩子的年龄非常接近,母亲生完孩子后不久就能再次怀孕。这就是人类和黑猩猩进化分歧点。而黑猩猩妈妈在带孩子的五年内,都怀不上第二胎。但人类已经进化到每年都能怀孕,这使得人类能快速繁衍生息。可让妈妈在怀孕时也能带孩子,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模式——“集体抚养”的模式。巴卡人把孩子留给其他人照顾。除了人类,没有其他动物会放心把孩子交给同类照顾。这种“集体抚养”的模式,人类在怀孕时也能带孩子。
女性生产后雌激素减少,感到脆弱,让母亲产生不安和孤独。其原因或许能在人类进化史中找到,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促使女性之间合作养育后代。生完孩子后的焦虑和孤独感,会让新妈妈们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古代的集体抚养在现代社会不太现实,然而想找人分担抚养人物的本能保留了下来。松泽认为现代母亲感到孤独是因为想找人分担的想法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存在差距。他说现代母亲容易感到抑郁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研究黑猩猩时发现的。有个实验,让黑猩猩提前学习如何做妈妈,让她在分娩后迅速接受了母亲的角色。古人留下的集体抚养让女性提前适应母亲的角色,母亲在工作时,孩子们就会帮忙带孩子,因此她们从小就习惯了集体抚养,这对她们提前习惯母亲角色有重要的作用。提前适应后,大脑母性相关的区域更广,她们比之前更容易产生关怀和母爱,在表现母爱时,大脑相应的区域会变得活跃。
母性是一种很复杂深奥的人体机能。现代社会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没有提前适应,这加重了现代母亲的不安感。母亲的压力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孩子的任性,很多母亲会为此责怪自己。
二、孩子的任性,吵夜、陌生人焦虑,冲动等,让很多母亲为此责怪自己
妈妈们在生完孩子后会迎来第一项挑战,哭夜,带孩子变得很累人。一个妈妈说,我莫名其妙就会伤心,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在哭。许多婴儿晚上会哭闹,让父母睡不好觉。观察还没出生孩子的影像,发现孩子总是在深度和轻度睡眠之间,婴儿在晚上醒来的次数比白天多。当胎儿清醒时,他会变得活跃,从母亲的血液中摄取更多的氧气,为了减小母亲的负担,他们会更容易在晚上醒来,那时母亲正在休息。胎儿出生后一点时间会保持这种睡眠模式,这就是婴儿吵夜的原因,这种在母亲怀孕时保护母体的机制。研究还表明,婴儿看似醒着,但其实是在沉睡,脑电波平稳。人在睡觉时大脑依然活跃,此时脑干中一个叫网状系统的结构,会阻隔电信号传到身体,让人体充分休息。但在婴儿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中这个结构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于是有些信号传导到身体,让宝宝在睡觉时不安分,可能会动,还会睁眼,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把他叫醒,反而会让宝宝睡眠不足。
小孩怕生,陌生人焦虑让妈妈只能自己照顾孩子,即使是爸爸抱抱也会哭。当给孩子看妈妈和另一个的脸时,六个月大的宝宝只会注意自己的妈妈,等他们稍微长大点,他们就会意识到其他人,并产生兴趣,这时宝宝就会产生陌生人焦虑。婴儿开始变得想通过自己母亲和他人建立联系,这是他们与人交往的第一步,能让他们认识自己母亲以外的人,这是婴儿发育中很重要的时期。但就算婴儿对生人感兴趣,他们也会哭。与他人对视时。大脑中被称为杏仁体的区域会自动激活,杏仁体在检测恐惧时起关键作用,当成人意识到对方没有危险后,大脑的前额区域会激活,抑制恐惧感。但是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前额区域还不能起作用,所以在和陌生人对视时,他们本能地感到强烈的恐惧,开始大哭。好奇使他们与别人对视,但是大脑又立刻感到恐惧,让他们大哭。这就是陌生人焦虑的成因。
其他动物都没有吵夜和陌生人焦虑,那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几乎发育成熟了。人类新生儿的大脑(400g)只有成人大脑(1300g)的三分之一重,为什么人类出生时大脑发育不成熟呢?回到七百万年前,人类直立行走使得骨盆结构发生变化,产道缩小。为了能顺产,宝宝必须在大脑发育成熟变大前出生。人类大脑要十多年才会发育成熟,儿童费解的行为就与他们不成熟的大脑有关。
抗拒的现象一般在两岁左右出现,抗拒去上学,抗拒吃饭,这时的孩子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和哭闹,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大脑被称为脑前额的区域是用于抑制冲动的,如果发育不成熟,冲动就不会被抑制,所以小孩子几乎对一切都表现出抗拒。克兰西·布莱尔是研究冲动抑制的顶尖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让孩子自控的关键。当父母或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说“我叫你停的时候你就停(stop because I say so)”的时候,孩子们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但这并不是他们主动做到的。布莱尔表示影响恐惧和焦虑的杏仁体,在孩子被命令式会变得活跃,他们的冲动会被恐惧抑制住,这能让孩子在脑前额抑制功能还不完善时候,促使其学习掌握控制能力。设置简单的规则让孩子学习,比如给孩子们卡片,卡片上画有嘴巴或者耳朵,拿到嘴巴卡片的大声朗读,拿到耳朵卡片的只能倾听,不能说话。孩子们遵守规则,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控制自己。像这样不断练习,就能培养脑前额区域抑制冲动的能力。还有一个例子是弟弟碰坏了哥哥的玩具,哥哥哭了,但是没有打弟弟,哥哥还拿玩具给弟弟,作为忍耐的奖励,妈妈抱了他“真是个好孩子”。孩子的大脑在周围达人的支持下,发育缓慢但很稳定。
三、当爱或说是羁绊受到伤害时,催产素使女性的攻击性变强
感觉丈夫不会带孩子,感到失望并因此会责怪丈夫,而丈夫也会觉得妻子莫名其妙,明明想帮忙却受到了责怪,这让他觉得自己还是走开点比较好。母亲们感到的这种失望与一种激素有关,那就是大脑脑垂体分泌的催产素,女性在生产、喂奶,和孩子互动时,催产素分泌旺盛,催生素直接作用于大脑,增加女性对自己伴侣和孩子的好感,因此,也叫爱的激素。但是这种激素也会让母亲对自己的丈夫生气,催产素还有一个作用是使她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不容许孩子受到伤害。催产素不仅会加强母爱作用,还会增加攻击性,当爱之激素或者说是羁绊激素受到伤害时,催产素使女性的攻击性变强。如果妻子感觉丈夫忙于应酬或是没能在带孩子时给予帮助,那催产素就会威胁到他们的婚姻。看起来维持婚姻和谐就是要一起带孩子,但是妈妈会觉得丈夫经常注意不到孩子的需求,这让她不放心。她会变得生气,光是帮忙带孩子还不够,对孩子还不够上心,也不够细心。原因是什么?实验表明女性对婴儿的哭声比男性大脑更加敏感。这是女性会对自己丈夫生气的原因之一,母亲能对婴儿的哭声迅速做出回应,所以她们也希望自己的伴侣也和她们一样,能快速回应,但父亲们做不到,母亲们就会生气。理解男女大脑的差异,然后互相帮助,这两点对有孩子的夫妻维持婚姻和谐都很重要。
最新研究显示,父亲们在照顾孩子时参与越多,他们的大脑改变就越大。和孩子经常待在一起,爸爸们大脑的催产素也分泌增多,孩子们的催产素也增多。这种同步,会加深父子之间的羁绊。女性和男性在抚养孩子时有不同的优势,但对两边来说,带孩子能使他们和自己的伴侣与子女加深羁绊。通过互相帮助,夫妻之间能顺利度过抚养孩子漫长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