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根据我们全篇连贯起来的理念,似乎有了问题了,因为下面一句接着说: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告之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此一节,我们不要看宋儒这样的一圈,就把他圈断了。这是后人圈的,是不对的 ,上加一圈,下加一圈就,结果变成了教条,其实它是连贯的,也就是前面为政以德的引申发挥。把中国文化里的孝道精神,扩充到待人处事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大政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据这一点培养出来的。
现在我们先对文字做一了解,孟懿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当时的大夫,当然不是现在的医生,而是一个相当高的官位。勉强比,有如现在的内阁官员之流,通常做大夫,大夫是官阶,不是官职,中国这些官职职务,历代都是有变动的,我们要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形态的变迁,必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里面不仅研究三民主义思想,为什么采用五权分立制度,都与三通十通的文化有绝对的关系,这是讲到孟懿子的职位,顺便提到的 。
既然孟懿子是这样一位人物,以当时孔子的立场来讲,这一段问答,到底是孔子作鲁国司寇以前,或以后说的 ,就很难考证,孔子当时在国际诸侯间,的地位很特殊,是一位特殊人物,所以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只告诉他不要违背。如果根据这句话来看,孔子讲话非常滑头,不要违背什么呢?没有下文,这是一个奇怪的答话,接下来,又是一幕短剧式的的答话,我们看论语,深入了,很有趣味,像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樊迟御,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樊须,字子迟,小于孔子三十六岁,是年轻的一辈,御是驾车,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的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等一会孔子出门了,因为请不起司机,都是学生来服务,现在由年轻的樊迟来驾车子,不像现在的汽车,孔子那时坐的是马车,驾马车是一套专门技术,很不容易,那么孔子坐进车厢了,樊迟坐在前面的驾驶台上,开动了车子,在途中,孔子坐在车厢中和学生谈起话来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施教的。
子告之曰,是描写孔子在车上特别告诉樊迟一件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人,而且在当时政界来讲,还算好的一个人,所以孔子对他相当尊敬,便只称他的号,孔子说,他问我什么叫做孝,我答复他无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我们看到那个画面上,学生正在前面驾车,静静的 ,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跟我们现在的疑问一样,无违,不要违背,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面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么叫以礼之事呢?很难说了,这个礼不是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礼是包括生活上的照顾,爱护(这一切道理,将来我们还有专门讲礼的机会,在这里暂不详述)。又说死,葬之以礼,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 的一个基本概念就,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解释,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我们研究这一段,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又把这一段问答记到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为政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问题先放到一边,再看下一段,然后综合起来作研究。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是何许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 孟懿子的儿子,他是世家公子,这又牵涉到什么是世家,古代的制度,和现代两样,尤其是春秋时代,与印度欧洲古代又不相同,所谓世家就是做官的 ,子子孙孙都有这个官做,不过是长子继承这个官位,即所谓的封建时代,但是与欧洲的封建不同,不是长久的 看,谁家不好,就被除掉,在中国这样传下来的家庭叫世家,长子有继承权,第二以及第三,四,五个孩子都是另外在一边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 ,是正统的 世家公子,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 。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孔子的答复有多妙,这句话就,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