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由我发起的读书会第一天早读,读的内容是《与内在小孩和解》。
为什么会有“内在小孩”?什么又是“内在小孩”?为什么要去和解呢?我们怎样跟“内在小孩”和解?这本书都会带给我们答案。
其实这本书很早以前在一个读书会里就读过,最近一个姐妹因为自己小孩问题跟我聊起来自己情绪无法掌控,导致近乎崩溃的感觉,我就推荐了这本书,没想到她看了以后,反馈给我说特别有收获,不仅是自己觉察力提高了,而且有时候还能看到老公的不易,并且夫妻关系中的对抗模式也改善了很多,那就是因为她也看到了老公内在小孩的模式。
那什么是内在小孩呢?
所谓的“内在小孩”,就是基于我们的童年经验,留存于我们内心中的一个心理实体。
虽然我们外在的自己会随着年龄长大,但小时候遭遇过的创伤体验,比如未被满足的愿望,被伤害的经历,恐惧、悲伤、委屈等负性情绪会一直留存在我们的心中,就像一个脆弱、委屈的小孩子,一直躲在内心深处,不断的呐喊和控诉,这就是我们“内在小孩”的形成。
那为什么会形成“内在小孩”呢?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会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父母,我们的童年都或多或少会经历创伤体验,都会有一些未被满足的愿望以及受挫的情绪和情感。
对于那些不太严重的创伤,大部分的人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忽略淡忘或和解,而那些稍微有点严重的创伤,如果个体的性格,生活境遇,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对顺利,那么这些创伤体验也会被抑制和淡化,又或者他们发展出一套自我安抚的能力,可以调节情绪上的不适感,他们也不会被恶劣的情绪过度吞噬和影响。
但那些遭遇严重创伤体验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在成长中自我安抚的能力不容易被发展起来,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内心始终处于脆弱敏感的状态。
那些从小堆积的负性情绪,会不断干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遇到挫折或是与创伤体验相似的刺激源,就会激发他们的童年创伤,以至于那个惊恐的“内在小孩”完全接惯了他们的情绪,导致出现情绪失控,认知失调以及行为失当。
所以说成年的我们陷入情绪崩溃,很多时候往往并非由于事件本身,
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引发痛苦的是我们从小受伤却一直未被疗愈的“内在小孩”。
那为什么又要去和解呢?
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明明叫童年创伤,却是在成人阶段爆发?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过一句话“这是生命的一个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所以必须“扭曲”,以保护自己”
等这些“创伤”开始爆发的时候,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所以,成年的我们会陷入各种痛苦情绪,这些好像是“创伤”在提醒我们:喂,你长大了有力量保护自己了,不要再去逃避了,是时候去正视和解决这些不可承受之痛了。
成年后的我们已经具备了应对伤害的能力,可以改变那些不安全的关系,为自己争取权益,用正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但是当“内在小孩”接管了我们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时,我们应对外界的模式都变形了。
这就是很多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明明现实困难和引发的情绪痛苦程度完全不相匹配,但却无法强迫自己作出积极的改变。
当他们疗愈了童年创伤,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就和解了,那些曾经的伤害就会转化成为积极的内在力量,散发出鲜活而自由的光彩,这一刻他们的人生会豁然开朗,会深刻地理解坚强的意义,找到坚强的感觉和那种笃定的踏实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体验,也正是这些诚然希望的生命激励着我,可以为更多的创伤者做点什么,让那些依然在带伤奔跑的人通过这本书去疗愈自我,自我成长,用爱和接纳,把医生的内在小孩寻找回来相信这一切都可以改变相信所有生命的裂痕,都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愿我们每一个被疗愈的伤口,都如同蚌壳里那些曾经痛入骨髓的砂石,最终被磨成一颗颗温润夺目的珍珠,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