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阅读感悟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教师、建筑师、美工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答案或许出人意料——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设计师”。设计师,无论是建筑领域还是美术领域,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当然,在课程设计领域也是一样的。

    设计师必须考虑作品的受众,这正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面临的挑战。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来说,这就是我们产品的“用户”。

    没有一个产品经理会觉得,我设计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最棒的,如果用户不用,那是因为他们傻,他们不懂得欣赏——不会这样的。如果产品得不到“用户”的认可和喜爱,这个产品就是失败的设计。

    同理,我想教师也不能过多地沉浸在美好的灵感中,或者自我感觉很精妙的教学设计中,而是要更多的把目光投向我们的用户——即我们的学生。学生真的需要你这份设计吗?你这份设计真的能够让用户爱用、想用吗?我相信,只有真正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才能算是做到了“以生为本”。

    教学设计,就像设计师的创作过程,需要教师像产品经理一样,深入思考学生的需求。我们要确保我们的“作品”——教学设计,能够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更要关注学生究竟想要了解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接受。

    因此,设计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就像产品经理为了产品能直击用户的痛点、爽点,而不断研究心理学和“人性的弱点”一样。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同样也有必要认真研读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兴趣的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聚焦灌输的设计,二是聚焦活动的设计。

    灌输式教学,将知识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在AI时代,我们不能再依赖死记硬背——我们早已经把这种方式赋予了形象的名字——“填鸭式教育”,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竞争力。AI的浪潮已来,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去让学生与AI比较记忆力。背诵过多的知识性知识,在AI面前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种错误的方式是聚焦活动的设计。这种方式往往只关注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活动背后的目的。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在小学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出现。我们可能会看到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们积极参与,看起来非常活跃。老师们也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豪,认为这样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如果我们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没有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这些活动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没有深入到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打个比方,一个技术娴熟的汽修师傅可能很擅长修理汽车,但他未必对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有深入的理解。同样,一个在实验室里熟练操作PCR或细胞培养的学生,也未必能够成为真正的生物科学家。甚至在一些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里,诸如提取DNA或PCR等有明确步骤的实验,甚至可以由大叔大妈来完成。他们经过几次练习后,操作熟练度可能比大学生还要高。难道我们说大学生做实验就没有意义了吗?我想不是,真正的价值在于思考和理解,而不仅仅是重复的动手操作。因此,仅仅聚焦于活动的设计是不够的。我们的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完成活动本身。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在设计课程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许多教师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们不能仅仅告诉学生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走,而应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他们是否真正想要去我们设定的目的地呢?什么才是我们需要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什么才是真正帮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呢?我想只有抓住学习的本质和立足于核心素养,我们才能设定好学习的目标,而不是被困于一个个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的学习中——那不是我们的目标。

    一旦明确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接下来,我们需要动用所有的资源和智慧,找到一条实现目标的路径。逆向设计,就像在知识的广袤天地中设计寻宝路线一样。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自己要找到什么,然后才能设计从现在的位置到达目的地的路线。

    逆向设计要求我们按照三个阶段来进行:首先是确定预期结果,然后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只有明确了起点和终点,我们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我们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设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创意,又要有逻辑。只有认真思考怎样去做“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们才能设计出既有趣又有效的课程,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