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荣休教授程介明先生在他的《教育之变》序言部分写到: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却不是;教育是人类为自身设计的学习系统。因此,教育带有每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信仰各方面的时代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会过时的!我们正处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
处在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我们怎样做教师,才能培养出能担起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重任的新一代?
近期,通过阅读《教师人文读本》,我从书中窥见了民国时期的大先生的身影,也读到了具有国际眼光的哲学家、政治家们对理想教育的构想,结合近期的阅读收获,简单谈谈我对今天如何做教师的认识,有不到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深厚的专业素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首先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具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细腻,让课堂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能用自己的魅力深深的影响学生。在金克木先生的《化尘残影》中,那位国文教员教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背和讲,但他专业素养深厚,拥有课程开发能力,所选课文内容丰富。在讲述中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有精确的分析能力,既能立足课文分析文字,又能站在整本书的高度评论写法。例如:在讲《史记》的“鸿门宴”时,他先讲述这段历史,又结合“立”字,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性格成败原因,最后站在整本书的高度评论《央记》的写法。因为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因为有精确的文本分析能力,这位国文教员的教学深深影响了金克木先生,所以在文末作者感叹:“这位老师引我进了文字,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一个“引”字,准确的写出了这位老师对我的引领,是他点燃了我学习文字的热情,是他引我走上了研究文字的道路。
二: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今时代,只是在爆炸性的增长,个人的知识迅速陈旧,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AI已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学校已经不可能只提供一劳永逸的,静止的知识。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学习,老师,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工业时代,教育就是为了知识与技能,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尽职办事,就可以干到退休。而今的信息时代,机构变小,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技术政治的挑战,个人的能耐就必须超越知识与技能养成,种种人际之间的态度与品格。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就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素养。
法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教育的4个支柱》中说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生存。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做教育,要有放眼未来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观念在改变,教育也应该变化。教育的改变在老师,所以教师必须成长,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葆有对世界的好奇心,要积极的接纳新事物。
当今,这个世界躁动不安,静心阅读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老师在学校的工作过于琐碎和繁重,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想要专业阅读似乎更难,必须有人进行系统的组织引领,跟着团队,在高人的引领下学习,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习的书籍。我们的读书会就是这样的专业团队,跟着社群,可以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炽热的教育情怀。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阿兰在《教育漫谈》中写道:“教育作为人的感情调节器,乃是培养信赖的公民,理想的教师在于关心这个最终目的的完成,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民国时期的很多大先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一点。
金克木先生在《化尘残影》中深情回忆了他的小学校长在“修身”课上对他的教育.小学校长留日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八腊庙改成小学,并发誓办一辈子小学。他用朴素的话语教育小孩子们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国民,在学生心中种下的爱国种子70年后仍然深深影响着金克木先生。这位小学校长有教育理想,并执着地追求,切实践行,他把为国家谋未来,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落实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上,他炽热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情怀让人感动。
启功先生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深情回忆他的老师陈垣先生,陈先生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循循然指导老师,点拨后学;文中写道:“学校里的国文教员,绝大多数是陈老师的学生和后辈,他经常要让我们去见他,见面后并不考察读什么书,而是在闲谈中抓住一两个小问题进行指点,指点的往往是因小见大,我们每见老师都会有新鲜的收获,或发现自己的不足。”陈垣先生的名下出了许多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他的指点,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中回忆了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想和严词责人、长善救失的教育态度。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老谋客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蔡先生一直不说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才进去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蔡元培先生以开放的心态办学,以宏大的胸襟把很多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泱泱大度,他的人格魅力,他一心只为北大的教育情怀让傅斯年油然而生敬佩
这些大先生们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有知识有方法,更倾力提拔后学;热心时政,更能为国家担当。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我们要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石,筑牢知识的大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领略到学科的魅力;以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羽翼,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以炽热的教育情怀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国家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条教育之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荆棘坎坷,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教育的初心,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教师的壮丽篇章,为祖国的未来培育出更多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