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解”,我本身并不太理解。
大概念一书中,强调理解有六个维度: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另一本书中,指出理解有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两个比较一下,有三处不同。
一是释译和阐明。释译:能读出言外之意,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文本进行解读。阐明:从历史角度和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含义,通过类比,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二是移情和洞察。移情:洞察每一种观点背后的立场,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知,理解乃至欣赏他们的处境和观点,学会倾听,能够开放自我,不断接纳新的观点以及更新自己的观点,能够意识到一种观点和理论是怎样被误解。洞察:批判性的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
三是自我认识和自知。自我认识:意味着一种原反思和原认知,也就是对思考本身进行反思,包括思考的立场,思考的方法,思考的盲点等。自知: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把略有不同的部分拎出来进行对比阅读,发现虽然表述不同,详略不同,但是主旨内容是一样的。
但是理解与教学怎样结合,倒是个问题。以《红楼春趣》为例,我努力寻找着“理解”的影子。
关于古典阅读的方法,王老师结合交流平台,提炼出四个方法,但做到这里,学生的认知仅限于“知道”,于是结合课文,边梳理,边训练阅读方法,最终达到的“理解”中“解释”维度,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了方法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应该运用哪种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读古典名著。做到这个维度止于这个维度。
关于“为女儿立传”,王老师是这样达到“理解”的。先品读语言、动作、神态,对宝玉的形象进行解释,理解宝玉是直爽、宽容大度、慈悲等性格特征。接着释译维度,通过补充资料,分析比较等手段,让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形成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宝玉形象。最后自我认识维度,学生听到“女儿是水做的,我见到女儿,我便清爽”这句话,有同学笑场。笑场是因为学生的认识有盲点,所以王崧舟老师再次借助资料,对学生的元认知进行帮助,在资料帮助下,学生会自我反思,但能认识多少,倒也没有强求,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不在理解,而是激趣。
当然别的环节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发现,理解的六个维度不是死板到必须如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不同,当止则止,当用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