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离开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在岁月红尘中思念曾经相依为伴过的故乡。在某种程度上,故乡早已成为游子精神上的原乡。
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今夕何夕置身何处,故乡生活或故乡精神的一些影子,或多或少都会通过你我的言行举止在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外露。这也是每一处故乡之于岁月长河里每一个过客的宿命,如同那些亘古的轮回跟定律,谁都逃不掉。
不可否认,今生今世,当你我选择去他乡远行、闯荡天地后,备受外界尊敬的一些精神跟秉性,多半都是那些年你我还在故乡时,受故乡那片土地及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感染至深所致。然,每一个人的故乡跟每一个人一样,都并非完美无瑕。
比如,那时在故乡,甚至到如今,你我都常常照旧会犯同样一种错误:总喜欢把一些本就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价值观、想法强加于人,尤为典型的是老拿上一代人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意图作为一种依据去说服下一代。我们固然需要在瞬间即逝的时光里忆苦思甜,但毕竟时过境迁,传承家风也好,延续家教也罢,都应因时而变,而非固步自封。
同样地,故乡之所以越来越萧条,越来越没有人气,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他乡尽管人生地不熟但可以通过努力证明自己奋斗的价值,不辜负美好青春年华,待功成名就选择远离破败落后的故乡,进城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没有什么错。
而那些至今依旧留守在故乡,继续选择与山水田园继续相依为伴的少数父老乡亲们,或出于一种依赖,或因为早已经习惯,或没有那个经济能力,或不愿意出远门折腾,即便所处村落越来越没落,日子过的越来越冷清,甚至除了家人以外,平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也愿意死守那片土地,这也没什么错。
无论是留守还是远离故乡,是选择都该被尊重。这跟有些人愿意一直住山里的土墙老屋,也有人愿意一直住城里的现代板楼是一样的道理。泥墙青瓦是农耕时代的居住标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钢筋水泥是工业时代的居住标志,代表着新的都市风情。不论说,住秦巴老屋的人就低人一等,住现代板楼的人就高高在上,很多事一旦被物化,跟金钱扯上关系,而不从人本主义出发,就俗了,味道也就变了。
在孝顺这个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尊重父老乡亲们是进城上楼还是留在故乡住老屋选择问题上,也同样不能讨价还价。现如今,扶贫浪潮走到了乡下,进入了你我眷恋牵挂的故乡。基于留守故乡的父老乡亲越来越少,人口聚集密度越来越低的事实,想办法通过扶贫把大伙儿集中在一起居住,彼此有个照应,本是一件好事、善事。
但令人心痛和不解的是,一些地方以扶贫的名义预先想父老乡亲们收取少量的成本金,等真正盖好了钢筋水泥房,若留守的父老乡亲们有意搬家住进去同时还想拿回事先上交的成本金,就得亲自推倒原来住的土墙老屋,这让不少父老乡亲们进退两难。那些频临倒塌的土墙老屋推倒也就罢了,可本身住的好好的、给了无数人乡愁记忆、屋前屋后鸟语花香的土墙老屋呢?
跟或留守或远离故乡一样,还是那句话,都多一些尊重吧。唯有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才能让善心、好心不那么尴尬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