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课后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文中的月夜美景,引导学生赞美家乡,体验民俗的文化情怀。

语言运用:通过重点段落和经典语句,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勾画优美生动的语句,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和语言:《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注结构:本文以“走”为线索,写出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一咏三叹,让画面有了流动感。

关注文本特色:作者调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鼻闻、心想,把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课文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穿插,富有画面感。课文饱含深情,文字让人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重点)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难点)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爱。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再把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