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四三】
庚寅元旦,皇上登保和殿受朝贺,望见远处有烟腾空而起,问大学士曰:“得毋民间有失火者乎?”首相舒文襄公奏曰:“似烟非烟。”诸公服其吐属典雅。古语:“似烟非烟,是谓庆云。”
庚寅,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保和殿,音bǎo hé diàn,又称谨身殿、建极殿等,位于紫禁城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年间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乾隆年间,保和殿开始用于举行殿试。
大学士,音dà xué shì,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其职权大致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当。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即唐朝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低于唐宋的中书舍人,但巅峰之时的权位与唐宋的中书舍人相当。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清代大学士的设置与职权: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得毋,音dé wú,又写作“得无”、“得微”,常与句尾语气词的“邪”、“乎”相呼应,表示怀疑和推测的语气,可译为是“莫非……吗?”或“该不会……吧?”,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推测。《新书·容经》:放杖而立曰:“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下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毋病乎?”
首相,音shǒu xiàng,谓宰相中居首位者。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余人无语。”《宋史·曾公亮传》:“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舒文襄,即舒赫德(1710—1777),字伯雄、伯容,又字明亭。姓舒穆鲁。满洲正白旗人。礼部侍郎徐元梦之孙。雍正六年(1728),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十三年(1735)迁监察御史,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年(1737)八月,上疏请将闲散八旗安置东北屯垦;赎还典于民人之旗地,诏允。三年(1738),迁内阁侍读学士。后屡经升迁,三十八年(1773),晋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刑部事务,充国史馆四库全书清字经馆总裁、正白旗满洲都统。三十九年(1774)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年,领兵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因功加三级,得云骑尉世职。四十一年(1776)任文渊阁领阁事。四十二年(1777),充蒙古源流临清纪略正总裁。四月,卒。谥文襄。
若烟非烟。《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后因以“非烟”指庆云。庆云,也作“景云”、“卿云”,指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祥瑞之气,五色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