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4日,我执教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单元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牛和鹅》,下面我将以指导老师于2011年11月5日执教的同教材同单元第二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参照,对《牛和鹅》一课进行对比性反思。
一、教材定位
两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批注角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虽然是两篇不同的课文,教学重难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对我的教学来说,《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过程回顾
【第一课时 】
(一)单元导入
课堂伊始,我向学生阐明了本课的课堂规则:全班分为四大组,回答一次问题加一分,小组纪律被点名提醒扣一分,累计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加一颗星(不包括被提醒的学生),整体表现最好的两名学生获得神秘大礼。
正式授课,我让学生阅读第73页单元导读,提问:你从单元导读中读出了哪些信息?有大概三名学生聚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有两名学生聚焦“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认为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提到二单元学习的提问批注;只有一名学生关注到本单元的习作“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我总结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内容与童年趣事有关,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板书:成长)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批注,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对习作只是简单提及。
(二)初读课文
该环节,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完成内容梳理,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填空。
在填空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况课文主要内容,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该环节学生反映速度极快,基本上能划分正确。
(三)认识批注
我提出:“在梳理课文的时候,你们是否观察到课文旁边的批注呢?”由此,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批注,观察文中的五处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这个过程中学生很难提炼出简洁的角度,他们跟随批注的视野对文本内容进行阐述理解,偏离了我预设的问题。
为此,我选择由易到难,抓住某位学生提到的批注1是对我们理解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请学生板书:有疑问)。紧接着我指读批注5,让学生说出该批注是对有启发的地方进行批注(请学生板书:有启发),通过这两个点突破,让学生明白我们阅读批注是要观察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后面两点“写得好”和“有体会”则是紧扣课文内容感受提炼,目的是为了学生批注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以文本为依托,聚焦到段落、词、句。
(四)区分态度
我以“相信聪明的孩子在刚才的阅读中,已经找到了我们对牛和鹅不同的态度了,主要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4自然段后,由男生读第3自然段,女生读第4自然段。提问学生:“你有哪些想法?有什么感受?或者能做什么批注?”学生能较快地找到对牛的五个“敢”和几个动词,对鹅的两个“才敢”,以及说出两个段落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此处指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勾画批注。在本课时的最后,我向学生分享了我的批注:我从第三自然段中的“我”用“拳头捶捶”中的“捶捶”读出了“我”很胆小。学生也能快速说出原因:因为“捶捶”是轻轻的,“捶”才是很用力。
布置课下任务:对全文进行批注,重点批注第5-7自然段,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第二课时】
(五)小组分享
我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梳理批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供以下交流支架。我在巡视课堂时,提醒学生不仅可以从“我”的表现体会心情,还能从“鹅”的表现体会心情。
生(兰)小组上台分享,分工讲解、补充等。他们首先找到的是第五自然段关于鹅不怕人的描述,再次是关于文中“我”的描述,该环节台下很多学生从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补充。但学生并未按照汇格式进行交流汇报,我有意识地提问:“你们的批注角度是?你要提醒大家批注的内容是?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梳理出了“我”的心情变化“害怕——惊慌——绝望”,在“鹅要吃我了!鹅要要死我了!”这一句感受绝望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试图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
由于我的引导不够聚焦,在学生的分享中未能及时捕捉关键信息。因此,在分享结束后单独进行了梳理: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进行批注,具体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同样,在我们今后的写作中也能运用这些描写,体现人物的心情。
最后是自由分享对全文的批注,这个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我提问:“作者由怕鹅到不怕鹅中间发生了什么?”学生由此找到金奎叔的话,并从有启发的角度进行分享。学生分享有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结果就会不一样;鹅就像生活中的一些人一样外强中干,我们不能怕他;从牛来看,我们不能平白无故地欺负弱小。在学生体提到的基础上,我还延伸到对待同学关系应该怎么样。
(六)补充生字
利用最后一些时间,请学生自己上来提醒“襟”和“捶”两个生字的注意点,这是给予批改预习拼音本产生的设计。
三、对比反思
(一)课堂断裂,缺乏连贯性
何老师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流程是:方法回顾——通过批注梳理文章内容——聚焦重点,细化批注。而我《牛和鹅》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有一处巨大的断裂:梳理文章内容——认识批注角度——认识“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批注重点。可以明显看到,我的教学设计是“内容、方法、内容、运用方法”。在这样的交叉下,不仅教师不能统筹课堂,学生在跳跃的思维下也难以跟上教学活动。所以,即使有课堂规则的束缚,在经过一两次断裂跳跃后,原本参与度极高的第四大组的活跃度明显下降。
除了教学设计导致的课堂断裂,还有教师语言匮乏所导致的断裂。这里的语言包括教师捕捉学生信息的反馈能力和教师评价语言。虽然在备课时我在课本上标注了许多重点提醒自己,当学生提到哪些关键字词的时候要梳理什么内容,但当很多学生都在回答问题时,我却慌乱了,不能及时地予以学生反馈,转变为用本就匮乏、单一的评价语言应付学生。还有在小组分享时,台上学生站位明显混乱,将我都挤下了讲台,我却没有及时组织。学生书写的板书不规范,我也没有要求订正。尝试“分享式课堂”,又不能做好课堂的“主持人”将学生的分享拉拢衔接,那么课堂的断裂是必然的。
(二)为教而教,缺乏主体性
第一,执着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我在课堂上和学生“抢时间”,学生没能及时说出答案,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帮他们说出答案。比如:分析批注角度时,我虽有引导意识,但缺乏引导经验;小组分享时,我迫不及待地想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分享启发时,我执着于说出自己在备课时产生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只是让我完成了教的任务,而学生不能达到学的效果。
第二,执着于预设答案。本着“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备课思路,我对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也紧扣单元要素和课后练习。在“备学生”方面,我为学生提供了两处支架,一是内容梳理,二是交流汇报,但本班学生的能力已然在这之上,他们更需要我提醒批注关键自此。同时,我还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预设。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重点在听学生是否提到了我预设的答案,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性。
而何老师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紧抓文章主线,将四个批注角度与课后习题融合,分层完成,从容应对学生的生成,能及时地将学生拉回主线。我因为备课时缺少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将四个批注角度的任务杂糅在一起,导致讲课时缺少主问题,问题散而乱。只做出了“分享式课堂”的表象,缺少内核。自己思维固化还要求学生思维固化,这是万万不可的。
(三)理念落后,缺乏理论指导
何老师向我传授了“分享式”教学理念,我就单纯地以为就是这样一个流程,看懂了简单的框架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实际上在这次讲课中,这次“分享式”课堂的模仿只成为了我传统教学思路的“包装盒”。比如:我模仿何老师在以往课堂中请学生自己提醒字音字形的方法,但她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采用的是随文识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知识面太窄,即便满脑子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课堂生成性,也没有方法落到实处。
四、应对策略
第一,多阅读,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是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支撑点与实操方法。
第二,多听课,研究课例。不能只关注亮点,要尽量完整地记录老师上课流程,及时复盘。学会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待课例,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设计?”“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教学原理?”“哪些教学语言是我可以学习的?”“同样的设计能否迁移到其他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第三,转变思维,大胆尝试。过去我总是试图寻找一份标准的教案,但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了,不管是教材、老师,还是学生,都是灵活变化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使命,讲课不必面面俱到。我也不用惧怕学生的生成,如果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都没有生成的欲望了,那么这堂课才是真正的失败。
第四,多录视频,自我反思。因为本次授课没有录制视频,因此在回忆教学过程时记忆模糊,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反思到。以后不管是有生试讲还是无生试讲,我都尽量录制视频,以便于打磨课堂语言。
行文至此,我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是愉悦的,是庆幸的。虽然没有完美的课堂,但一定要有力求完美的老师,才不会辜负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