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满意的一个思维改变——不再抗拒自己内心喜欢的,不再与别人为敌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482287231172709?_wb_client_=1
《比陈冠希会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里面的90、95、00后,代表的就是是我我们这一代。有人16岁就开始卖鞋,做到明星都会找他们买鞋的程度。起点高是自然,家里有钱给他们海外留学。但是,有一些更为关键的东西被我忽略,就是赋予了行动力的想法
太看清自己也会阻碍自己深入思考,从而变得人云亦云。【4年前,Lei Yu按照自己的理念重新设计这个房子,取名“KeepAllBox”,平时基本不住,只为陈列心爱的收藏】看到这句话,我就被打败了。自尊心开始作祟——有钱人就是不一样,咋们想在小城市拥有一套房都觉得很难很难,他竟然拿一套用来满足收藏。然后就没有然后,我就不思考了。偏见阻碍了我的思考。
被称为90后鞋王的夏嘉欣,是圈子里人尽皆知的球鞋玩家。他的店来过的海内外明星都很多,因为是潮牌买手店,爱比较独家的限量单品。他的店门口总是大排长龙,不然根本没有资格抢到。这么成功的事业,过去的我内心一定是很渴望,幻想要我家也这么有钱,有美国留学经历,从小家里能够支撑我的买潮牌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也有个主动拿20万启动资金让我开潮牌店的爸妈就好了。你看,我总是在想自己没有的东西,以此作为借口敷衍现在遇到的问题。
有个细节,夏嘉欣大学毕业后,尝试过不同的工作,和好朋友合作了一个APP,创业失败了;去银行,每天打领带上班下班;去医院当翻译;去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后来他问自己,真的喜欢做这些吗?然后父母给了他20万启动资金支持他卖鞋,还建议他要做就要做大。
上海同济博士热爱手机藏品,去过七大洲五十几个国家三百多个城市,沿途买了数不胜数的收藏品。他认为,人生少了玩物才叫丧志,要有一种玩物的精神,追求一个东西追求到极致,不是说一个事情做到50%,就去做另外一件事。他说,生活就是要花最大的精力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嗯,这里得有自己的思考,不然会误解。花最大精力不是指不顾个人经济情况盲目追求,不思考自己的人生归属到底在哪。这位博士生的老婆,则是个很容易断舍离的人,衣服包包都不多 ,鞋子只有三四双。不玩物的人生,也是个很好的追求方向。
过去很沉迷于看这些大咖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挖掘“跟自己观点一致的东西”。其实看了再多,也只是在不断证实自己已有想法。
现在知道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之前,我先要明白“我看这些故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爱看这样的故事。”因为他们满足了我对有钱及自由的想象。但是,想象没有落地,就很危险。
夏嘉欣式的潮牌创业,不成功他的生活质量也会比我高很多,成功了就是一个积极的正面事例。我的意思是,我在用对比的心态看这些故事,引发了后续不该有的很多问题。
用欣赏的眼光看这些故事,之后要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生活,那我又该怎么做呢?又或许,不用这样事事追求意义,看一篇文章,一定要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启发。人生本无意义,意义在于每个人的动手创造,我想从别人的故事中获取无限的意义,出发点本身就错了,不是么?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482272754073603
看到一个皮肤白皙的小姐姐在滑板公园灵活地玩滑板的视频,心里第一个想法——要是我能像她这么酷就好了。其实,我无需复制她的酷,我要思考属于自己的酷是什么样的。思考自己有的东西,其次就是带着观赏的心态去看这些很美好的事物。这是我要巩固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单单对这个视频,对这片文章的思考,仅此而已。
不是说I don't care。作为一个心思极为细腻的文艺女生,我不可能不care。我只是需要思考我能做的调整是什么。“这期间我并没有刻意去改变什么,改变的只有我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在看到同一类事物,过去的想法可能是沮丧、焦虑、自卑、失落、愤怒,现在我同样会与这样的情绪相遇,我只是需要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