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人类是面向死亡的生命,是向死而生。
我们必须习惯于思考死亡,并面对自己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
生命的质量比生命的长度更加重要?
2.死亡焦虑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焦虑。
但如果你能坦然迎接死亡、正视死亡,那么你的能量、活力和生活勇气都会得到释放。因此,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3.库伯勒——罗斯:临终者的五个阶段:
•否认;意味着不愿面对现实。
•愤怒;怨恨、羡慕、嫉妒等。
•讨价还价;试图推迟死亡的来临,通过应许某种补偿物作为回报。
•抑郁;悲痛、沮丧和伤心。
•接受;默认并接受命运。
这些反应(阶段)可以交替出现。
4.从存在主义的立场来看,死亡是一个完全正常的现象。
如果你将要死去,你:
•必须完成与生命的交易。
•必须对生命放手,对自己放手。
•必须感受身体的痛苦。
•你必须面对自己的焦虑,找到共处之道。
5.关于死亡焦虑的三种理论:
•亚隆:死亡焦虑及其防御机制。
死亡是困难的,一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防御,但他改变不了死亡本身的恐怖。
•康德劳:死亡焦虑和死亡渴望。
人类可以学习迎接死亡,习惯死亡,允许自己和他人迷恋死亡,甚至渴望死亡。
•罗洛·梅:焦虑、内疚和未实现的生命。
死亡与生命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越容易面对生活中的焦虑和内疚,就越容易与这个世界告别。
6.那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尤其是死亡,会在一段时间内,将人们从无意识的日常存在模式,转变为深刻而专注的、正念的存在状态。
7.并不是你的行动品质使你对他人有价值;而是你的存在品质使你具有价值。
8.帮助悲伤者最好的方法通常就是陪在他身边,对他保持在场。在场意味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陪伴:以一无所求的方式关注对方,让对方处于平静。
陪伴一个人,也意味着接受和认同他的世界观和优先事项。
9.生存只是生命的外在方面,是身外之物,在客观的、物质的意义上存在。
生命本身则是一个自由的人从内部体验和展开的东西。
10.我们对死亡的态度,随着我们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死亡随我而变。”
一行精华:
人类是面向死亡的生命,是向死而生。
临终者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我们对死亡的态度,随着我们生命的变化而变化。“死亡随我而变。”
触动,反思,改变:
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终点,结局虽然已经注定,但是何时、以及以什么方式到达这个终点,却是几乎每个人焦虑的核心。
死亡焦虑,其实不是对结局焦虑,而是对自己的那种无法重来的谢幕方式的焦虑。
其实冷静下来思考,就会知道,每一个结果都是由过程演化而来的,与其对结果无用的焦虑,不如专注于足以注定结果的过程,专注于当下。
真正的向死而生,其实是全身心地投入于当下的生活,坦然正视最终的结局,也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