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国庆节,我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德国旅游。我们乘坐海航的飞机从柏林进出,因为国庆节的机票,这个航班比法兰克福稍微便宜一点。
到达柏林已经是下午,找实现在网上预订汽车的停车站,颇费了些时间和周折。最后,终于驾驶着9座大众汽车,按着导航的指引前往柏林郊区的酒店。酒店很偏僻,在夜色中,大家一路上很担心迷路找不到。但是,找到之后,那与国内酒店截然不同的感觉,给第一次到德国的姐姐姐夫还有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一夜的休息,睡去了昨日奔波的疲倦。柏林郊区的清晨是宁静的。朦胧中,依稀听到楼下院内有中国人说话,便起身走到阳台上张望,原来大姐和大姐夫早已起来,端着相机在河边拍晨景。俩人出去的时候一推门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却发现门在外面打不开了。俩人进不来了,于是想着在我们屋子的阳台下面说话。俺笑了:你们的房间门钥匙没带吗?“带了啊!”“你看看上面是不是栓了两把钥匙?一把是开房间门的,另一把就是开酒店楼门的。”他俩大为惊讶:“酒店的大门,顾客也可以随便开?”我告诉他们:“酒店晚上没人值班,大门晚上都是锁着的,客人回来晚了都要自己开门。”“嗨!我还以为另一把钥匙是房间保险柜的呢!没人看门,他们也不怕客人把酒店的东西都搬空了!”
说着话,天已经大亮,我招呼大家起床洗漱,下楼吃早餐。欧洲人对早餐很在意,早餐吃得也很多。所以酒店里准备的早餐很丰富,喝的有水,果汁,咖啡和茶;主食是多种面包和蛋糕甜点,还有加在面包里面吃的各种火腿和肉肠片,有时还有三文鱼片;鸡蛋或者是煮的,或者是炒的,还有沙拉和水果。早餐的费用大多是包在房费里的。这也正迎合了我们的出游原则:早晨要吃饱吃好。所以我们各种东西都拿点来尝了尝,吃得饱饱的,各种水也足足地喝了个够。
德国酒店的早餐有时相当丰盛。
忽然,我发现平时要喝很多茶水的姐夫,早晨却没有怎么喝茶,便问:你咋不喝茶了?他叹了口气说,这里的水不好喝,涩得很。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没有啊?他嘟囔着,我昨晚回屋后烧了一壶水,不好喝,特别涩。我用的还是酒店送的矿泉水!我忍不住,差点把嘴里的水喷出来:你用的是房间里送的那一大瓶水?那不是矿泉水,那是苏打水。于是,把苏打水烧开泡茶,立刻被我们编成段子进行调侃。
吃饱喝足后,打点行李,开始了到德国后的第一天的旅程。按照我们的路线图计划,今天不游览柏林,直下巴伐利亚州最北边的山城——班贝格。途中拐进莱比锡游览一小时。晚上住班贝格,吃烤肘子,喝烟熏啤酒!
莱比锡,是前东德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城市,距离柏林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离,我们离开柏林后,一路很顺地就沿着9号高速开到莱比锡机场,向东拐过去不多久,就进了莱比锡。莱比锡是东德地区的工业重镇,北郊是过去的工业区。所以现在的道路两旁仍然可以见到很多废弃的厂房,厂房的玻璃都被打碎,墙上有各种涂鸦,显出一幅破败的景象。当然,莱比锡最为著名的是莱比锡的博览会。早在十五世纪,莱比锡就开办有博览会,可谓是世界博览会的鼻祖,有着“博览会之母”的美誉。
冷战时期,东西方军事对峙,贸易也成壁垒。每年春秋举办两次的莱比锡博览会,就成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平台。所以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名牌产品中,都常常还贴有“莱比锡博览会金奖”的标牌。我国的广交会的模式基本就是模仿莱比锡博览会。
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莱比锡游览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所以,我们没有去博览会,也没有去200年前抵抗拿破仑侵略的莱比锡大会战纪念馆。只是选择了老城区里从托马斯教堂,巴赫博物馆,老市政厅,尼古拉教堂到莱比锡大学这一经典景点集中的路线。媳妇很熟悉地把车开到了托马斯教堂西面的路上,再向西一拐,过了小河就是一个停车楼,我们以前每次来都是把车停在这里。但这回却犯了
经验主义的错误
:以前开的都是轿车,这次开的是9座的旅行车。车高,开不进去。无奈,只好在路边找停车位。还算运气,继续往前走了一个路口就找到停车位。买了1小时的停车票放在车里风挡前,一行六人就奔托马斯教堂而来。
始建于13世纪的圣托马斯教堂,在宗教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荣耀和故事。教堂之所以成为莱比锡的经典景点,是因为被尊为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的巴赫
曾在这个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兼合唱团指挥长达27年之久(1723~1750年),并且在这里创作了《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等许多名曲。1750年7月28日,65岁的巴赫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仙然而逝。三天后,他的遗骸被安放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墓地。对于文化名城莱比锡来说,把托马斯教堂渲染成
德国的音乐圣地
,也就顺理成章了。今天的托马斯教堂依然保持着在没有宗教仪式的日子里,上午11点为公众演奏管风琴的节目,很多来自德国各地的旅游者,都会赶在这个时间进教堂等待聆听。我们到达的时间也正好赶在了这个节点,自然不会错过这精彩的演奏。教堂的庄严给人一种神圣感,高高在上的巨大的管风琴奏出了仪式般乐曲,望着演奏者的背影,听着巴赫的乐曲,人们仿佛回到了十八世纪……
意外地聆听了一场教堂管风琴的演奏,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再往前走,一个小时的停车时间肯定是不够了,但现在再回去打停车卡,浪费不说,来回一折腾又是20分钟。踌躇间,媳妇迅速做出了决定:由我带着大家继续向前完成旅游计划,她自己先回到停车地,续费,买水和中午的吃食,在车旁等我们。即便如此,我们的参观也必须抓紧时间。
沿着托马斯教堂大街向东,穿过教堂后面的绿地,就进入了莱比锡的老城区。左边就是集市广场,广场的东边就是老市政厅的大楼。德国的城市中心的布局大多很相似:市中心有一个被称之为“集市广场”的空地,跟中国的集市一样,白天摆着一档一档的小摊,卖水果,卖蔬菜,卖日用品等。夜幕降临的时候,小贩们各自收摊回家。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在集市广场的某一边,有一栋楼,那就是市政厅的大楼。估计这样的安排设置是为了政府收税方便。
但是,建于1556年的莱比锡旧市政厅大楼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长长的三层楼的建筑,最下面一层有棕红色石材砌筑的拱廊,中间一层是简洁的黄色墙身,最上面一层是红瓦斜坡的顶层阁楼。而它最具特色的正是这个“阁楼”:不仅阁楼就有三层之多,而且还在阁楼上突兀地建有六座造型优美的高阁楼,在第二、三座高阁楼的之间还建有高耸的钟塔。这迥异的外观,让它成为德国最漂亮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但煞风景的是,我们去的那天,集市广场上正有工程,工程的围墙,不仅挡住了通向广场的视线,也让老市政厅的美丽逊色很多。
与老市政厅一街之隔的莱比锡老城的商业区中,有一个拱廊,里面有一座两个人的塑像,这就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的主角浮士德和魔鬼孟菲斯特。但这里并非歌德的故居,这尊塑像其实是一家酒馆的招牌。餐馆的名字就叫奥尔巴赫酒馆(Auerbachs Keller)从Keller这个德语单词,我们就知道这家餐馆是在地下室,果然,在塑像的前后有两个像中国农村的地窖一样的台阶,拾阶而下,一拐弯,豁然开朗:地下室是一个装修华丽的酒馆。一个好好的酒馆,为啥开在地下呢?原来,在16世纪时,这里是皇家的一个酒窖,废弃后被改造成了酒馆。富二代歌德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经常到这家酒馆喝酒,一边喝酒,一边注意倾听老酒友们讲述的市面上流传的各种关于浮士德的传说,并记录下来。所以,史书在介绍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时都是这样描述的:初稿始于1768年,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前后共花了60年的时间。“初稿始于1768年”,指的就是歌德在莱比锡读大学时混迹于奥尔巴赫酒馆的时间。而《浮士德》中,歌德更是直接就把浮士德与孟菲斯特的会面安排在了奥尔巴赫酒馆。于是,精明的酒店老板就在酒店的装饰上特意添设了许多反映浮士德与魔鬼一起出没的场景。在门口设置浮士德和孟菲斯特的雕像做幌子,仅仅是装饰之一。
沿着Grimmaische大街继续往东走,过一个路口后向北一拐,就是圣尼古拉教堂。从教堂的名称来看,在信奉东正教的东欧地区,被称为圣尼古拉的教堂几乎到处都有。但在德国,东正教的教堂并不多见,而莱比锡的圣尼古拉教堂也不是东正教教堂,而是基督教的教堂。或许正是因为这点,莱比锡的圣尼古拉教堂更具有知名度。当然,莱比锡的圣尼古拉教堂的建筑也有它独到的特点:从西面看,初建于1165年教堂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到了十六世纪,教堂扩展时又建造了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大厅,教堂的尖塔则被认为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而教堂内椰树状的巨大石柱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教堂可谓是集各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典范。
由于历史久远,除了建筑风格外,圣尼古拉教堂内还有不少珍贵的“藏品”,比如教堂内的管风琴,就号称是欧洲最好的浪漫风格的管风琴,巴赫在托马斯教堂任职期间,也常常到尼古拉教堂这边来串台,据说,1724年,巴赫的《约翰受难曲》的首演就是在圣尼古拉教堂举行的。
当然,尼古拉教堂在当代最有现实意义的事件是,1989年东欧政治动荡的时期内,尼古拉教堂内举行的例行的周一祈祷成了东德民主运动人士的合法聚会场所。1989年10月9日,星期一,在周一祈祷会后,莱比锡民众直接从尼古拉教堂走上了街头。一周后,昂纳克下台;
一个月后,柏林墙被推倒,
一年后
两德统一!
2015年10月,我们自驾游德国走过的路线图:
(艺游味境-小树林博主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