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半个月时间仔细的把李镇西老师写的《自己培养自己》阅读了一番。这本书汇集了有关青年教师成长随笔。成长与否全在自身,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
其中对《把好书化作自己灵魂》印象比较深刻。也想分享给大家,李老师介绍到。教育类的书相对比较专业,这是一种带有职业色彩的阅读,因为从事的是教育,但他这里指的绝不只是教育学心理学的教科书,更指教育史专著和教育大师的名著。他鼓励我们多去读读教育史专著和教育大师的名著。
摘抄:
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我由此想到我多年前写过的一句话:“教育,只有从学科转向了心灵,才是真正的教育。”似乎 是一个意思,但我不如雅斯贝尔斯说得好,他的论述丰满了我的认识,成 了我的“血肉”。这种和作者的隔空对话,真的美妙极了。
更不用说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了,那更是一种愉悦至极的精神之旅。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写道:“少年们夏天想进行“水上” 旅行”,可是我们没有船,于是我从新学年一开始就攒钱,到了春天,我就从渔民那里买来了两条船,家长们又买了一条船,于是我们的小船队便 出航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 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而孩子们的欢乐,对于我就是最 大的幸福。”
与学生们在一起的这种幸福不只是我赐予学生的也不单是学生奉献给我的,他是我们共同创造平等分享的。
读到这里,工作才两年的年轻的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我想到 我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我们浑身浇透;我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我曾与学 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我和学生都油然而生风雨同舟、相依为命之情,同时又感到无比幸福。这种幸福不只是我赐予学生的,也不单是学生奉献给我的,它是我们共同创造、平等分享的。
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就是我啊!《陶行知教育文选》中有这样的话:“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 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我一下想到今天中国的许多“贵族学校”了,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至今还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先生还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先生简直就是对着今天的中国教育说的。
捧读两位大师的著作,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书中,或者作者走出了著作,就在我身边亲切地叮咛我。当我感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就是中国,而陶行知说的就是当代时,我真正是读出了“自己”,也读出了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