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党的二十大基础上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接续部署,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明确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本质规律和发展逻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强化思想引领深度,筑牢发展基石。
思想引领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做好铸魂育人的工作,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确保培养和使用的人才政治上绝对可靠。要加强教育培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人才,做好铸魂育人的工作,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教育培养,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人才,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帮助人才深入了解党史、国情,增强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铸牢理想信念的“根”和“魂”。要加强沟通联系,满腔热情为专家人才服务,经常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引导专家人才加强学风建设,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要引导人才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业,将科学追求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里,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提升能力素质精度,锻造人才精英。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需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建立中长期人才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人才能力素养。要在顶层设计上多谋划,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尊重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完善机制和方案。要在发展平台上多用力,充分发挥本地高校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依据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打造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通过发展平台带动提升人才培养。要在培养路子上多使劲,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新路子,既借助外部智力帮带培养本地人才,又要依托本土资源辐射带动各领域人才培养,着力提升人才适应产业结构、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素质。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发展活力。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立并举,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资历等硬性指标,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公正、高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细化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下放评价权限,拓宽晋升渠道,推动人才评价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能力、重贡献”转变,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突出创新能力导向,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要素,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认可与激励,建立以创新成果、专利发明、技术突破、转化价值等为依据的评价标准,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鼓励人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实施分类评价,打破单一评价标准的束缚,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去挖掘人才价值,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要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锐意改革创新,强化要素保障,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教育建设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教育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