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分上下两册,文章短小精悍,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读完又回味无穷,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尤其文中描写的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而自己曾在天津读书,里面天津味道的方言,让我倍感亲切,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天津的风物和故人来。
文章半文半白,深得冯梦龙的小说精髓,带有“三言两拍”的笔意,看得爱不释手,大快朵颐。有时候,睡前静不下心来,读个两篇,马上心如静水,美梦香甜。
苦练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俗世奇人》一共讲述了三十六个人物,一个人物一篇故事,有外科大夫、有粉刷师傅,有古玩行家,也有卖茶汤高手,还有钓鱼能人,甚至有绝盗,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泥人张”。
在天津上学时,同学曾送给我一个彩塑泥人“烤羊肉串”,一寸大小的人儿,穿着白底棕色折条的褂子,深棕色带花纹的帽子,极具新疆风格,脸色红润,弓着背,右手轻轻伸出,左手叉腰,左脚微微翘起,配上灵动的面部表情,像正在向大伙儿夸赞他的烤串有多么香辣可口似的。而他前面正有一个红色的烤羊肉串的摊位,只有成人拇指那么大,整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案上雕塑的代表,也被纳入了非遗,创始人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揣摩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泥人张”。
而冯骥才的这篇《泥人张》,通过一个小故事,将泥人张的干练、技术精湛、机智勇敢、沉稳内敛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鲜明深刻地反衬出海张五的狂妄自大、卑鄙无耻。
泥人张为了苦练手艺,总是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个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一天,他在天庆馆里喝酒,来了一个人称“海张五”的暴发户,作者描述道:“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海张五听见人们都在夸泥人张,很狂妄地取笑泥人张,还侮辱他。而泥人张像没听见似的,右手端杯喝酒,眼睛只瞅着桌上的酒菜,左手摆弄泥团,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手一停,他把泥团往桌上一戳,起身结账去了。大伙一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但只有核桃大小。”
更绝的是,海张五说他捏得不好,“贱卖也没人要”,结果泥人张刻了一个模子,满大街卖海张五的泥人,还在旁边写上一行字“贱卖海张五”。海张五没法子,只好高价收购泥人和模子,从此再也不敢张狂、找茬。
仔细寻味,发现这组人物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有过硬的本领,他们总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摸索成长、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即所谓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手艺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种文化底蕴,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反过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天津特色,体现了最深刻的地域性格和地域文化。
"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这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天津人朴实、豪爽、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
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我第一天到天津,就在东站附近的狗不理店铺里吃了一屉包子,好是好吃,但是没尝出什么特色来,不就是一咬一口油吗,我们南方也有这种包子,叫做“灌汤包”,只不过比这个略大些。
在网上查了下,“狗不理”包子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63年历史了,说明这个品牌创建时间早啊,而且这个小吃创意很好,掌柜“狗子”用猪肚汤排骨汤拌馅儿,每次包的时候放上一小块猪油,还刻意在包子外形上下功夫,一圈十八褶,整个像一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而且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慈禧也说,“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
如此美味异常、人见人爱的包子,没办法不火啊,问题是为什么叫“狗不理”呢?原来掌柜狗子太忙了,客人问话,他也没空儿答,便招来了闲话“狗子行呵,不理人啦!”
我也包过包子,工序太复杂了,包括揉面、发面、剁馅、拌馅、包皮、醒面、蒸发等,蒸一屉包子,能把人的背累弯了、腰累断了。
狗子的“不理人”,首先招来的闲话是竞争对手的,别的包子铺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不成想帮他把牌子骂出了名,由此“狗不理”深入人心,成为天津的三绝之首。
“人以食为天”,可见美食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的心头所爱、舌尖的惊喜。
抓住心上人一个人的“胃”容易,但抓住一群人的“胃”不容易。只有那些有心人,才会想着去改良司空见惯的祖传手艺,加入自己的创造和心血,创作出适应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作品。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时候看过一本传奇故事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是“燕子李三”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燕子李三这个民间人物,虽然时隔多年,仍然印象深刻。
后来才知道有很多个“燕子李三”,但“劫富济贫”和“侠盗”是其关键共同点,其中名气最响、最早使用“燕子李三”这个绰号的,公认是名振华北的李景华。
《俗世奇人》里面也有一个燕子李三的故事,其特点,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跟小时候看过的“佐罗”动画片的做法相似,每次作案完成后用剑在墙上或石头上写一个“Z”字,那挥洒自如、来去如履无人之境的豪爽和潇洒,着实让人称奇。
那么,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到底是谁呢?人们开始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半夜出行,白天睡觉,像蝙蝠;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也有人说,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天津卫有钱人多,钱多宝贝也多,就把李三给招来了。
其实,这个打家劫舍的飞贼是帮助穷人的好心人。文中说,“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来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子。”
李三的名头越来越大,一天把偷窃一事做到了极致,顺手偷了总督夫人的珍珠,惹怒了总督大人。总督大人放出话来,“当夜他自己一人坐在堂上守着官印,燕子李三有本身就来把官印取走!”
总督真的守了一夜,没敢合眼,天亮见那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不动,大人笑得很开心:“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刚说完,仆人在官印旁边发现了一只小黑虫子,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用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燕子!
总督大人纳闷了,李三为什么不拿走官印?
故事结局亮人眼,“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故事看完了,开怀一乐的同时,我不禁思考起来,传奇故事为什么具备神奇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传奇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最早出现在唐代。其特点是大胆夸张,充满奇幻的想象力,它还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即侠义英雄与坏蛋争斗时显示出来的民间智慧,以及民间社会最朴素也最永恒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发现故事精彩动人,情节曲折迂回,人物形象饱满鲜明,常常能感受到宽广、慷慨、豁达的精神气息,忍不住拍案叫绝,并被一种意想不到的智慧之光所冲击、所照亮。
生命的热闹,灵魂的有趣。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民风强悍。不管哪行哪业,要想在天津码头立得住,就得靠能耐,一般的能耐都不行,需要一手非凡的绝活儿。
“妙手回春”的名医王十二,任凭多么凶险、罕见的外伤事故,他总能想出巧妙医治的法子来;一个说相声的“皮大嘴”,通过独创的笑话段子,发家致富了;卖药糖的俞六,自创无人能复制的“俞氏走八字”和卖糖歌谣,成为天津一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招牌,拥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行走天下。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
当然,即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能耐及闪光点,也要正确地利用自己的本领,要用到正途上。
《冯五爷》中一个胖厨子惯于小偷小摸,即便在主人的眼皮底下也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把一座状元楼饭店给毁了,这就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还有《绝盗》,小偷白天明目张胆地去砸人家的出租房,声称是人家小两口的“爹”,被盗的人,财物损失不说,反而当了别人的“儿子”,多损、多绝、多邪呀!
而《大回》则讲了一个悲伤的掌故,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大回他凭的是全是能耐,哪个水坑里有什么鱼,哪个坑里的鱼大鱼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都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都钓绝了,即使是同一条鱼,放生三次,他也能给钓回来,故得了个外号“鱼绝后”,可是最终他喝醉酒在夜街上睡着了,被一辆渔车给压成了扁扁片人儿,大家都说他一辈子钓的鱼太多了,能耐没用好,“能人都死在能耐上了”。
同时,为人还需谦虚谨慎,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因自己的小鸡肚肠,容不得别人更强,总是做坏事陷害别人,结果遇到更厉害的画画同行,只好灰溜溜地消失了。(《黄金指》)
三岔河口,走江湖卖艺的能人奇人层出不穷。山东籍摔跤能手,被练铁砂掌的黑汉子打倒,铁砂掌黑汉子又被擅长翻转、腾跳的清瘦小老头给败下阵来。不久,小老头“动口不动手”的绝技,被一个在白河里来来往往二十年、水性好、身手快、绰号“一阵风”的船夫给打败了。(《一阵风》)
专门偷鸡的“活时迁”,潇洒了好几年,终于被“赛时迁”的老江湖给制服了。(《钓鸡》)
总之,这些小人物身上的奇闻异事,读来妙趣横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命的热闹、灵魂的有趣,我们在精神被愉悦的同时,学会了辨别是非,增长了人生见识。
后记:
“俗世”指的是,市井之地,我们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它不光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更可以窥见大街小巷,或深宅陋室中生命的喜怒哀乐、热热闹闹。
“奇人”说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是世外高人,但他们有才干,有个性,拥有有趣的灵魂,具备“匠心独运”的风格,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正因为民间有着这样的奇人异士,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