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饱饱最喜欢干的事情是坐滚梯。
突然之间,有一天,大人对他说,电梯不可以坐了,因为有了病毒。
不知道这件事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反正饱饱总是在念叨,电梯有病毒了,不让坐了。
妈妈为此很焦虑,他担心这件事会不会给饱饱的成长造成影响。
01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饱饱此时正在处于自我调节期。
所谓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是指当照料者不在场时,孩子们也能遵从照料者的要求或期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是,当照料者反复告诉他一件事不可以干的时候,他会反复去念叨,不可以。
比如,我观察到,今天带饱饱再去河畔公园骑滑板车时,他自觉地就上了人行道,而不是像最初那样非要坚持上自行车道。有那么一刻,他上了红色的自行车道,但立刻说,小孩儿不能走红色道,要走黑色道。
他很快记起来大人说过的话,觉得自己不应该上红色道,也就不再坚持上红色道了。
02
心理学认为,自我调节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当孩子能在身体上控制自己,那些父母们告诫“不要干”的事情就不再危险了。孩子们要有意识地记住父母告诫他们的话,还要在情感上控制自己不去干那些事情,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能完成这个过程。
但是,当孩子们通过自我调节,发展出意志力后,自己的抗挫能力也就提高了。
心理学家科肯思卡的研究中有约束性顺从与情境性顺从的区分,约束性顺从是指孩子不需要大人提示就能控制自己行为,而情境性顺从是需要大人提醒才能控制行为。温和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约束性顺从。
也就是说,温和的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培养有自觉性的孩子,孩子的自我调节可以更早地完成。
03
有了以上的认识,对于焦点流派提倡的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有了更多的理解。
尊重与信任不是放纵,而是告知孩子一些基本知识,然后,陪伴他尽早完成自我调节。
所以,告诉孩子“不要”,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并不可以完全禁止。重要的是,在告诉他“不要”之后,注意观察与纠正,并退后一步,让他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不受干涉,不受威胁,不需要太多命令,将这些“不要”,内化成自我行为。
理清了这些,再看饱饱反复念叨的“电梯有病毒,不让进了”,然后自己真的克制住上电梯的冲动,是挺好的自我调节,值得恭喜。